在战国初期的纷争与变革中,吴起是一位兼具 “顶级军事才能” 与 “深刻改革智慧” 的传奇人物。他出身卫国贵族,却因家道中落辗转多国,先后在鲁、魏、楚三国效力:在鲁国,他 大破齐军;在魏国,他打造 “魏武卒”,镇守河西数十年令秦国不敢东望;在楚国,他推行变法,让楚国 “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一跃成为战国强国。他的一生,充满争议却战绩辉煌,既是 “与孙武并称” 的兵法大师,也是推动战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改革家,最终却因变法触动贵族利益,落得 “乱箭射杀” 的悲壮结局。今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 “战国文武双绝” 的一生。
人物简介卡片
【姓名】:吴起,名起,无字号记载 【生卒年】:约公元前 440 年 - 公元前 381 年(享年约 59 岁)
【朝代】:战国初期(卫国→鲁国→魏国→楚国)
【籍贯】: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 【核心身份】:战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历史标签】:杀妻求将、魏武卒缔造者、河西守将、吴起变法、与孙武并称 “孙吴”
人物生平早年落魄:卫国弃儒,辗转求志吴起出身卫国左氏的没落贵族家庭,自幼胸怀大志,一心想通过建功立业重振家族声望。为实现抱负,他曾前往曾申(孔子弟子曾参之子)门下学习儒学,希望通过 “修身齐家” 的路径步入仕途。然而,在母亲去世时,吴起因 “未完成学业、未建功立业”,未按儒家礼法回乡奔丧,曾申认为他 “违背孝道”,将他逐出师门。 被逐后,吴起彻底放弃儒学,转而研习兵法,并发誓 “不为卿相,不复入卫”。他变卖家中财产,招募门客,却因未能立即获得任用,耗尽家财,遭到同乡嘲笑。吴起怒而杀死嘲笑自己的三十多人,逃离卫国,临行前对母亲发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我若不能成为卿相,绝不返回卫国)。此后,他前往鲁国,投身军旅,开始了 “以兵谋志” 的生涯。(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鲁国效力:大破齐军公元前 412 年,齐国大举进攻鲁国,鲁穆公想任命吴起为将,却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担心他 “心怀二心” 而犹豫不决。吴起得知后,为打消鲁穆公的疑虑,竟杀死XX,以证明自己 “忠于鲁国,与齐国势不两立”,这便是 “杀X求将” 的典故。 鲁穆公见状,任命吴起为将,率军抵御齐军。吴起上任后,与士兵同甘共苦 —— 他睡在地上,与士兵同吃同住,甚至亲自为受伤士兵吸吮伤口的脓血(“吮疽之伤”),极大鼓舞了士气。作战时,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利用齐军 “骄傲轻敌” 的弱点,采取 “示弱诱敌、突袭破阵” 的战术,最终大败齐军,解除鲁国的危机。 然而,战后鲁国君臣仍因 “杀X求将”“母死不归” 等事猜忌吴起,认为他 “残忍薄情,不可重用”。吴起在鲁国难以立足,恰逢此时魏文侯在魏国推行变法,广招天下贤才,吴起遂离开鲁国,前往魏国。(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策鲁策》)
魏国建功:打造魏武卒,镇守河西抵达魏国后,吴起经大臣翟璜举荐,得到魏文侯的召见。魏文侯问翟璜 “吴起为人如何”,翟璜回答:“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吴起贪婪且好色,但论用兵,就连司马穰苴(春秋名将)也比不上他)。魏文侯看重吴起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将,让他负责训练军队与抵御秦国。
1. 缔造 “魏武卒”,革新军事
吴起在魏国推行军事改革,打造出战国时期战斗力最强的精锐部队 ——“魏武卒”: 严格选拔标准:士兵需能 “身披三重甲(头盔、铠甲、护腿),手执长戟,腰悬利剑,背负强弓五十矢与三天口粮,半日内急行军百里”,达标者才能入选; 优厚待遇激励:入选 “魏武卒” 者,国家授予百亩田宅,免除全家徭役,立战功者可获爵位与更多土地,战死则由家人继承待遇; 战术与纪律训练:吴起创立 “方阵战术”,强调士兵间的协同作战,同时制定严格的军纪,“进有重赏,退有重罚”,使 “魏武卒” 成为 “令行禁止、战无不胜” 的劲旅。
2. 镇守河西,压制秦国
公元前 409 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 “河西守”(镇守河西地区,今陕西黄河西岸),防备秦国与韩国。在任期间,吴起率军多次击败秦军,夺取秦国的临晋、元里等城池,将魏国疆域扩展到洛水沿岸。他镇守河西二十余年,与秦军大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创造了 “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 的战绩,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数十年不敢东犯魏国。 其中,公元前 389 年的 “阴晋之战” 是吴起军事生涯的巅峰:秦军出动五十万大军进攻河西,吴起亲率未经严格训练的新兵五万、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迎战秦军。战前,他激励士兵 “今日作战,有功者可获田宅爵位,无功者虽死无荣”,士兵士气大振;作战时,他身先士卒,率领精锐骑兵冲击秦军大阵,新兵在其感召下奋勇杀敌,最终以五万新兵大败五十万秦军,创造了战国时期 “以少胜多” 的经典战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子兵法励士》)
3. 失势离魏,转投楚国
魏文侯去世后,其子魏武侯继位,吴起继续受到重用,曾随魏武侯乘船视察西河,提出 “在德不在险”(治国靠仁德而非地势险要)的治国理念,得到魏武侯认可。然而,随着吴起威望日高,魏国相国公叔痤(公叔痤担心吴起威胁自己的相位)设计陷害吴起,向魏武侯进谗言,称 “吴起功高震主,恐有异心”,并建议魏武侯 “以公主许配吴起,若吴起拒绝,则证明其有异心”。 在公叔痤的安排下,吴起赴宴时看到公叔痤的妻子(魏国公主)对丈夫骄横无礼,误以为所有魏国公主都如此,遂拒绝了魏武侯的赐婚。魏武侯因此对吴起产生猜忌,逐渐疏远他。吴起深知在魏国已无立足之地,为避免被害,遂离开魏国,前往楚国。(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策魏策》)
楚国变法:强楚称霸,触动贵族吴起抵达楚国后,楚悼王早已听闻他的军事与政治才能,亲自到郊外迎接,任命他为 “令尹”(楚国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赋予他 “主持变法、改革楚国” 的全权。吴起深知楚国 “贵族势力庞大、政令不一、军队战斗力薄弱” 的弊端,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推行了战国时期一次大规模的变法:
1. 变法核心内容
削弱贵族势力:规定 “封君的爵禄传三代后收回”,裁汰冗余的贵族官员,将部分疏远贵族迁徙到边境荒凉地区,既削弱了贵族对中央的威胁,又充实了边境防守; 整顿吏治:明确各级官员的职责,禁止官员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强调 “信赏必罚”,提升行政效率; 改革军事:借鉴 “魏武卒” 的经验,打造楚国的精锐部队,提高士兵待遇,同时将裁汰贵族节省的财力投入军费,提升楚军战斗力; 统一度量衡与风俗:在楚国推行统一的度量衡,便于税收与贸易;同时禁止地方的落后风俗,推动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2. 变法成效:楚国称霸
吴起变法仅用数年,便使楚国国力大幅提升:公元前 381 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在州西(今河南临颍)大败魏军,深入魏国腹地,这是魏国在战国初期首次遭受如此惨败;同时,楚国 “南平百越”,将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今广西梧州)一带;“北却三晋”,压制韩、赵、魏三国;“西伐秦”,夺取秦国的部分土地,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之一,楚悼王也因此成为 “春秋五霸” 之外的 “战国霸主” 候选人。(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史记楚世家》)
3.悲壮落幕:贵族反扑,乱箭身亡
吴起变法虽让楚国强盛,却严重触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对吴起恨之入骨,只因楚悼王的支持,才不敢轻举妄动。公元前 381 年,楚悼王去世,贵族们趁机发动叛乱,率领私兵围攻正在为楚悼王治丧的吴起。 吴起深知自己难逃一死,急中生智,扑到楚悼王的尸体上。追杀的贵族们急于杀死吴起,纷纷射箭,结果不仅射中吴起,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按照楚国法律,“丽兵于王尸者,尽加诛,夷其三族”(用兵器玷污君主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并株连三族)。楚肃王(楚悼王之子)继位后,下令将射杀吴起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贵族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贵族达七十多家。 吴起虽被乱箭射杀,却用自己的生命为楚国清除了反对变法的贵族势力,使变法成果得以部分保留。他死后,其军事思想由弟子整理成《吴子兵法》,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并称 “孙吴兵法”,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韩非子和氏》)
核心思想与历史贡献
1. 军事思想:与孙武并称,影响深远
吴起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吴子兵法》中,核心可概括为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强调 “治国与治军并重”: 治军理念:主张 “以治为胜”,认为军队的战斗力源于严格的治理与纪律,而非人数众多,提出 “兵不在多,以治为胜”“令行禁止,其功可成”;同时注重 “激励士气”,通过优厚待遇、将领以身作则(如 “吮疽之伤”)、明确奖惩等方式,提升士兵的作战积极性与忠诚度; 战术思想:强调 “因敌制胜”,根据不同的敌人(如 “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采取不同的战术;注重 “情报与战前准备”,提出 “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作战的关键,必先了解敌方将领的才能); 战争观:主张 “义战”,反对 “穷兵黩武”,认为 “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强调战争的目的是 “禁暴止乱”,而非掠夺土地,这一思想与孙武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理念一脉相承。
2. 变法改革:推动楚国转型,影响战国格局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 “削弱贵族、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上:打破贵族世袭特权,推动楚国从 “贵族政治” 向 “官僚政治” 转型,提升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与权威; 经济上:通过裁汰冗余贵族、迁徙疏远贵族,减少了国家财政负担,同时将资源集中到军事与农业生产,推动楚国经济发展; 军事上:打造精锐部队,提升了楚军战斗力,使楚国从 “被动挨打的弱国” 转变为 “称霸南方的强国”,改变了战国初期 “魏国独强” 的格局,形成 “楚、魏、齐” 三强并立的局面。
历史影响:吴起变法虽因楚悼王去世而未能完全延续,却为后世商鞅变法(公元前 356 年)提供了借鉴 ——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 “削弱贵族、奖励军功、严刑峻法” 等措施,与吴起变法的核心思路高度相似,可见吴起变法对战国时期改革浪潮的推动作用。
相关典故:杀X求将,忍辱求志
吴起在鲁国时,为获得将军职位,杀死身为齐国人的X子,以证明自己忠于鲁国。这一典故虽展现了吴起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的性格,却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 “急于建功立业” 的心态,成为后世争议吴起 “残忍薄情” 的重要依据,也让他的形象充满争议。(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吮疽之伤,深得军心
吴起在魏国为将时,见一名士兵伤口化脓,亲自用嘴为其吸吮脓血。士兵的母亲得知后却大哭,称 “往年吴将军为我丈夫吮疽,我丈夫战死沙场;如今又为我儿子吮疽,我儿子恐怕也将战死”。这一典故展现了吴起 “爱兵如子” 的治军理念,也解释了 “魏武卒” 战斗力强大的原因 —— 将领与士兵生死与共,士兵愿为其拼死作战。(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在德不在险,治国箴言
吴起随魏武侯视察西河时,魏武侯感叹 “西河地势险要,是魏国的珍宝”,吴起却回答:“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这一典故体现了吴起 “以德治国” 的政治理念,成为后世治国者的重要箴言。(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楚悼王尸旁复仇,智诛贵族
吴起被楚国贵族围攻时,扑到楚悼王尸体上,使贵族射箭时误中王尸,最终导致七十多家贵族被灭族。这一典故展现了吴起 “临死仍能智诛仇敌” 的谋略,也反映了他与楚国贵族矛盾的尖锐,成为战国时期 “改革者悲壮结局” 的典型案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历史评价
吴起的历史评价呈现 “两极分化” 的特点:既有对他 “军事才能与改革魄力” 的高度推崇,也有对他 “个人品行” 的严厉批判: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评价:“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司马迁既肯定吴起 “在德不在险” 的治国理念,又感叹他因 “刻暴少恩”(变法严厉、得罪贵族)而身亡,对其悲剧结局表示惋惜;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称:“吴起相魏,西河称贤;惨礉事楚,死后留权”,认可他在魏国镇守西河的功绩与在楚国变法的深远影响;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应将吴起放在 “战国大变革” 的时代背景中评价:他的 “杀X求将”“母死不归”,反映了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 下,士人打破传统伦理、追求个人价值的倾向;他的军事才能与变法改革,顺应了 “中央集权取代贵族政治” 的历史潮流,为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悲剧,是 “改革者与既得利益者矛盾冲突” 的必然结果,而非单纯的 “个人品行” 问题。 客观来看,吴起的一生,是 “才华与争议并存、理想与悲剧交织” 的一生。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打造出 “魏武卒”“楚精锐” 两支劲旅,留下 “未尝一败” 的战绩;以坚定的改革魄力,推动楚国走向强盛,成为战国改革浪潮的先驱。尽管他的个人品行备受争议,最终也落得悲壮结局,但他的军事思想与改革实践,深刻影响了战国历史的走向,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史上 “文武双绝” 的标志性人物。
结尾互动
吴起既是 “未尝一败” 的军事奇才,也是推动楚国崛起的改革家,却因 “杀X求将”“母死不归” 等事留下 “残忍薄情” 的争议。
引用文献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魏世家》 《史记楚世家》 《汉书艺文志》 《战国策楚策一》 《资治通鉴周纪一》(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周纪二》(北宋 司马光) 《说苑指武》(西汉 刘向) 《通典兵典》(唐 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