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英雄模范 > 正文
学习园地
  • 唯一载入正史的乞丐武训,被光绪帝亲赐黄马褂,死后万人送葬
  • 时间:2023-05-07 07:50:16        编辑:宗皓        点击量:1634次
  •        在漫长的岁月里,总会有那么几个小角色,绽放出不同的光彩,也可以名垂青史,像是清末山东的乞丐武训,不但声名鹊起,而且他的身后,也有着五十万人自发地为他送葬,成为了这世上唯一一个被记载在史书上的乞丐。
           武训,道光八年出生在山东的堂邑县,他七岁就死了父亲,家里穷得叮当响。哪知道这流氓地主趁他文盲之短,编造了一个虚假的帐目来糊弄他,在他向他要银子时,竟还说他是骗子,命家丁将他狠狠揍了一顿,丢了出去,武训为此大怒,卧榻不起。痊愈以后,武训痛彻心扉,认为自己之所以被别人欺凌,都是因为没有受到过好的教育,所以才有了创办一所学校的想法。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武训二十一岁,便着手创办学校。武训为了筹集学校经费,曾在附近的村子里演出过“大刀破头”、“大刀破头”等戏法,但没有多少收入,因此武训便拿着破碗到处讨饭。武训偶尔会在有钱人身上发现一些废弃的衣服,但他从不会穿戴,会立刻清洗,然后卖掉,换取钱财,用来资助乡校的发展。而他自己呢,要么就是整天啃着谷粒蔬菜,要么就是拣些残羹冷炙,一毛不拔。在乞讨期间,武训还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做一些低级的打杂工人,如打杂,他们都是存钱。
           在清朝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吴训年仅五十岁,在“乞讨”几十年后,积攒了一大笔钱,足以开办一所私立学校,供贫困学生读书。武训因此返回家乡堂邑县,在那里创办了一所名叫“崇贤义塾”的地方学堂。义学建立之后,武训亲自去了本地的高人家里,下跪求高人讲课,县里的士子和书生听说了吴训的功绩,都同意在这里无偿授课。
           在教师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之后,武训首先要处理的是招生问题,他制定了“崇贤义塾”,只要贫困家庭子弟入学,不但免除了学杂费,而且还可以免费住宿。因为本地农民的农活太忙,许多人都不愿意把子女送上大学,所以第一次的“义塾”招生人数仅为50人。不过,吴训倒也不灰心,他专心于校务,对同学们很是负责,经常在晚上去学堂视察,查看有没有什么异常。对于认真指导的教师,吴训会下跪表示感谢;武训见有同学调皮捣蛋,便语重心长地劝说。学生和学生在他的影响下,更是奋发图强,私塾的清廉一度传遍了整个村子。
           此后,武训用剩下的资金,先后创办了三所义学,如馆陶县义学和临清县义学。武训之名,在义学尚未建立之前,便已经在京城中广为人知,光绪帝听后大为动容,颁赠“乐善好施”牌匾,嘉赏一身黄马褂,这种荣耀,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叫化子都不曾拥有的。可以说,武训毕生的治校事业,最终获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同。
           1896年,武训去世,后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了崇贤书院东侧的一片贫瘠的土地上。葬礼当天,齐鲁各地的官员都来参加了这场传说中的“乞儿”的葬礼。埋骨之时,五十万百姓痛哭失声,山河失声。民国期间,为了推广小学,国民党曾数次发起了“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还专门拍摄了一部名为《武训传》的影片,用以宣扬吴训的功绩。吴训虽已过世,但他的办学宗旨和教育普及的思想却永留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 上一篇:国共公认的20位抗日名将 以身殉国浩气存,一寸疆土一寸血
  • 下一篇:【中共第一批党员之一】俞秀松同志简介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