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说明:国家强大,离不开国防高科技!否则,国家再富有,也会被强盗霸占!两弹元勋,指为两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主要人物有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等人。
我正在看电视剧《国家命运》,记录了这些科学家的辛勤付出的部分过程,他们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青少年朋友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
王承书于1934年从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6年获得燕京大学硕士学位;1939年与张文裕结婚;1941年留学美国;1944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物理博士学位;1956年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58年被调到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从事理论工作;1959年被派往苏联原子能研究所实习3个月;1961年—196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1964年—1978年担任华北605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研究员、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大型气体扩散机总设计师;1978年担任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高级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6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王承书在美国留学期间主要从事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回国后先后从事受控核聚变、等离体物理、铀同位素分离等研究 。
王承书为中国第一座铀浓缩气体扩散工厂分批启动作出重要贡献。为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评)
王承书回国后,从事铀同位素分离工作,为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培育了一支理论研究队伍。在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工作中做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隐姓埋名一直到去世。
1936年,王承书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担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至1937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承书离开北京,辗转于南京、武昌、桂林、贵阳等地。
1941年,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接受了王承书的申请,同年8月王承书到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学家乌伦贝克(Uhlenbeck, George Eugene)。在美国期间,王承书与导师乌伦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
1944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之后在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至1956年)。
1945年9月—1946年6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工作。
1946年,王承书担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
1948年9月—1949年6月,再次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王承书坚定地表示要亲自参加到创造科研条件的行列中,为了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在回国前她就将有关书刊和资料分成300多个邮包,从美国陆续寄往北京。
1956年,王承书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至1958年)。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王承书被调到该室从事理论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副主任(至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