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秦的“盗亦有道”:柳下跖展跖
籍贯地头 鲁国北部,具体可能是现今聊城、菏泽一带,也有人说是曲阜附近展氏族人。他可是儒家圣人柳下惠的亲兄弟,也有说是堂兄弟,但这个“跖”光脚的外号就透着草根味儿。
生平硬核 柳下跖绝对是先秦造反派的“顶流”据《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记载:他聚众九千,横行天下,在先秦这规模可不小,专找“大国之君”像齐桓公这类和大贵族们的麻烦。他不抢老百姓反而抨击统治者的“虚伪仁义”、“不耕而食”。庄子书里说他那番“盗亦有道”的宏论把儒生辩得哑口无言,核心就一句:你们标榜的“道”俺草寇行事都比你们真,“跖”成了后世造反者的象征符号。
结局迷雾 他的结局史书没明写。有传说他暴病而死,也有说他被围剿后逃脱。但不管怎样,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详细记载的“农民奴隶起义领袖”,那反抗精神和胆魄真是给后来的山东老乡们开了个头,他不是被“灭”的,更像是一个燃烧殆尽的传说,名字却钉在正史的背面。
2. 秦末的忠烈悲歌:田横
籍贯地头 齐国故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战国时齐国贵族。
生平硬核 秦末天下大乱曾经的齐国王族田儋、田荣拉起队伍复国。田荣死后其弟田横接过担子成为实际掌舵人。田横兄弟很能打在刘邦、项羽两大巨头夹缝中周旋。但最终项羽灭齐田横带着部众逃亡海上,估计就躲山东沿海某个岛。楚汉战争尾声汉家一统已成定局。刘邦召田横归顺。田横叹息“我烹了汉使郦食其,现在他弟弟郦商在汉朝当权大将,我不敢奉诏。”为避免连累众人他带着两门客赴洛阳。快到了对门客说“当初我和刘邦一样南面称王,如今要向他称臣,耻辱啊”,在离洛阳三十里的尸乡驿站毅然自刎。
结局绝响 门客捧着人头见刘邦,刘邦震惊惋惜,以王礼葬之。消息传到海上,追随他的五百壮士惊闻主公死讯,集体蹈海自尽,齐地人感其兄弟情义、五百士之忠烈,在海岛上修冢纪念,就是如今的青岛即墨田横岛。田横故事的核心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硬气到了骨头缝里,刘邦也得敬他三分。
3. 东汉的“海盗太守”:张伯路
籍贯地头 具体哪里人不详,但明确是山东滨海地区的强人,史载“勃海、平原剧贼”。
生平硬核 这位是东汉安帝年间公元109年左右横行的山东沿海“巨寇”,他不是小打小闹的渔匪,而是能组织几千人的“海陆通吃”大团伙,有个特别拽的名号——“将军”,手下还有“使者”这样的官职,俨然是海上小朝廷。这帮人戴着红头巾,穿着大红衣朱衣,在山东、河北勃海、平原交界海域活动,驾着船神出鬼没,攻打沿海郡县,杀官员抢府库,最牛一次直接攻陷了沿海九郡,吓得朝廷够呛。
结局沉海 朝廷派了御史中丞王宗带着幽州、冀州好几万兵马去围剿。张伯路再能折腾毕竟干不过正规军的大阵仗,在东莱,今山东烟台、威海一带海边被官军合围,一场恶战下来,打不过了,最后这位“海盗将军”带着残兵败将驾船冲入茫茫大海深处,从此消失不见,是死是活成了永远的谜。这结局带着海腥味的硬气或者说“浪”没了。
4. 三国乱世的混世魔王:昌豨。
籍贯地头 泰山郡人,今山东泰安、莱芜一带。这地方自古出豪强山贼。
生平硬核 昌豨绝对是三国乱世里一个“反复横跳”的草莽代表,他最早跟臧霸等泰山贼帅一起起家,兵荒马乱求生存。名义上依附过陶谦、吕布、刘备,最后主要盘踞在曹操势力范围内的泰山郡周边山地丘陵。他最有名的是“叛而复降,降而复叛”。曹操跟袁绍在官渡死磕时担心后院着火,就让刘备去敲打昌豨。刘备跟他聊了聊,史书写“备谓之曰‘成败之数有似于此’ ”,结果昌豨居然投降了。但这货不安分,跟赤脚踩炭火似的叛了降,降了又叛,多次挑战曹操的耐心。
结局唏嘘 建安十一年206年,他再次反叛,被曹操名将于禁围了个结实,张辽奉命劝降昌豨,居然对张辽说:“老哥老上司了,早年张辽也在吕布手下干过,看在旧情分上……”还真下来投降了。结果,送到曹操跟前,曹操一反常态没饶他,理由很简单,“乱世当用重典”,尤其对这种反复无常、杀自己任命的太守,如东海太守何夔曾遭他攻打的刺头必须杀鸡儆猴,断了根,于禁不顾众人求情,执意把他砍了。昌豨死得不体面,但确实是那个动荡年代里地方武装头目挣扎图存的写照。泰山好汉也有“浪”翻船的时候。
5. 西晋的“乱世双侠”:刘伯根与王弥
籍贯地头 刘伯根,东莱郡惤县,今山东龙口市东南。 王弥,东莱郡人,今山东莱州一带。俩人同郡老乡。
生平硬核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把天下搞得稀巴烂。公元306年,东莱郡当小官惤令的刘伯根受不了上司东莱太守的窝囊气,也有说利用宗教直接在家乡拉起队伍造反,同郡老乡王弥本是洛阳游侠儿,好武有才,一看家乡有人举旗,立马脱了官服投奔,成了刘伯根的“长史”——首席参谋。这对搭档配合不错,很快聚众数万攻郡打县,声势挺大。王弥打仗特别猛。
结局迥异 刘伯根,刚造反第二年307年,在蓬莱东莱郡治附近就被朝廷大将王浚打败阵亡,死得太快,更像是点燃引信的人。老大刘伯根死了,王弥接过担子,成为这支山东义军首领。但他不甘心只做草寇,有更高目标,带着队伍开始大规模流动作战,辗转山东、河南、河北打得很凶残,后来又去投奔当时最强大的造反头子——汉赵的匈奴皇帝刘渊——刘聪他爹,成了人家的大将,一度打到洛阳城下,后来又去祸害其他州郡。这位从山东起家的“草莽”——王弥最终变成了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军阀和攻城机器,野心也随着实力膨胀。不过他最终在汉赵政权内部斗争中被猜忌,于310年被石勒诱杀。算是从草莽枭雄蜕变,又死于更黑的权力漩涡。
6. 隋末反王“首义明星”:王薄
籍贯地头 齐郡邹平,今山东滨州邹平市。
生平硬核 这位可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第一位实名认证带头大哥。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搞东征高丽,山东尤其齐郡、邹平靠近运河,百姓被逼得最惨,役夫和赋税压死人。王薄就是这时候在邹平长白山(山东的长白山)振臂一呼,发布著名口号“无向辽东浪死歌”,意思就是甭去辽东给皇帝当炮灰送死啦,在家造反说不定能活。这首歌谣像病毒一样传开,瞬间吸引几万走投无路的农民聚到他旗下。他自称“知世郎”,意思是明白天下大势,开隋末反王先河。他打仗主要靠地理熟,长白山是根据地,能跑游击战。
结局失意 王薄起点高,但发展后劲不太足。在群雄并起的隋末,他这支队伍规模不算顶大。后来窦建德在河北声势最大,王薄就投靠了老窦。窦建德被李世民灭了之后,王薄和窦建德的降将们一起归顺了唐朝。唐朝封他做“齐州总管”,管济南一带。不过好景不长,武德五年622年,他和同僚在任城,今山东济宁,被老冤家、另一个叫“田留安”的降将(原窦建德部将)给偷袭杀害了,首义明星最终死在投唐后的地方内斗里,结局有点窝囊。
7. 唐末的“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
籍贯地头 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北。山东中西部黄河边盐贩子聚集的地方。
生平硬核 黄巢,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原本是个落第书生,考进士多次不成,家里干私盐买卖,这在当时是高风险高利润的活。王仙芝造反后黄巢立刻在家乡响应。王仙芝想招安,黄巢硬气反对:“我等若降,这些追随的弟兄咋办?皇帝就一个,咱们这么多人难道都去当官?”火并后他成为领袖,打出很超前的“平均”大旗。他采取流动作战,避开官军主力,走遍大半个中国,一度攻破长安称帝,国号大齐。他的军队成分复杂,后来失控,在长安等地发生过骇人听闻的屠杀。
结局惨烈 称帝后未能巩固,加上沙陀骑兵李克用介入,黄巢被迫撤出长安,一路败退回山东老家。公元884年夏天,在泰山附近的狼虎谷山东莱芜西南被外甥林言所杀,也有说自杀,传首京师。黄巢起义虽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加速了它的灭亡。一个被科举制度抛弃的盐贩子搅得天翻地覆,这破坏力没说了。
8. 宋代的梁山泊代言人:宋江
籍贯地头 郓城县,今山东菏泽郓城县。水泊梁山就在隔壁。
生平硬核 宋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草寇”,关于他的真实事迹不多,但正史《宋史·徽宗本纪》、《张叔夜传》里有记载。主要是他在京东路以梁山泊为中心的鲁西南一带“聚众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战青、齐、濮诸州,山东境内官军数万都拿他没办法,“三十六人横掠山东,官军莫敢撄其锋”。宋徽宗下诏招降他不理。最后被海州知州张叔夜设伏击败在江苏连云港附近。关键点:史书没说他在梁山泊扎寨,小说渲染但活动范围确实覆盖鲁西南。规模不大,核心36人,辐射可能几千,但机动灵活让官军头痛。
结局归降 被张叔夜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夺其副舟,擒其贼将宋江,最终投降。有记载说他后来去打了方腊,有争议但结局肯定不再是草莽英雄,成了宋将或小军,官估计最后郁郁而终或被朝廷借机除掉,真实宋江远没小说里108将那么威风,但能在史书留下名号还能衍生出《水浒传》这部巨著足以证明他的传奇性。山东的好汉形象被他钉牢了。
9. 南宋的“山东红袄忠义军”帅才:李全 & 杨妙真夫妇
籍贯地头 李全,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 杨妙真,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人,李全妻子。
生平硬核 这对夫妇是金末元初搅动天下的山东豪雄。金国被蒙古揍得不行北方大乱,山东兴起反抗金国残暴统治的“红袄军”,义兵穿红袄。李全最早在家乡潍州组织义兵有眼光、善谋划。后来娶了另一位红袄军首领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这位四娘子可不简单,骑射功夫了得,“梨花枪”天下无敌,人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杨安儿战死后杨妙真率领哥哥的部下和李全合并,李全凭借过人的权谋武略和杨妙真的威望枪法成为红袄军最大势力,控制山东、苏北大片土地,他一度接受南宋封号京东路总管,又和蒙古、金各种周旋。
结局迥异 李全,这位野心日益膨胀后期不受南宋控制,甚至起了割据自雄、取代南宋之心,攻打南宋的扬州城想另搞一套。结果在攻城战中被南宋守军设计陷在新塘扬州城外的泥沼里,被宋军乱枪戳死。1231年一代枭雄死于泥坑。李全死后,杨妙真暂时收拾残部,她审时度势,知道南宋和蒙古都容不下他们了,最终带着残存力量包括儿子李璮和部分积财渡过淮河,投降了蒙古。她在蒙古治下得以善终,但再无往日叱咤风云的威势。山东的“梨花枪”终成绝响。
10. 明末清初的“大侠”奇冤:蒲学人
籍贯地头 山东登州府,今山东蓬莱一带。
生平硬核 这是个比较“冷门”但极具草莽悲剧色彩的人物,主要记载在清初一些文人笔记和地方志里。蒲学人是明末清初人,出身估计不高。他武艺高强,为人任侠,在明末混乱时拉起队伍抗清,也打过趁乱打劫的流寇土霸,甚至可能参与过沿海抗倭或打海盗,在家乡颇有名望,有点像“民间保护神”。清军入关后他这种地方武装力量是清廷必须清除的。
结局悲凉 关于他的结局很惨烈。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他不是死在堂堂正正的战斗里而是栽在了家奴手里,具体情节像武侠小说,据说有个家仆背主或者因为利益纠葛,可能是他想杀这个恶仆,恶仆跑了去告官,清廷和地方官如获至宝,用计诱捕。蒲学人这样的人物竟然被自己的一个奴仆出卖给官府,最终被害死。据说他埋骨的地方长出的草都是红的,老百姓的传说渲染他的冤屈。一代草莽豪杰以这种方式落幕,窝囊、冤枉充满了讽刺。他的故事是民间义气与官府无情、家仆背主的残酷缩影。
11. 晚清幅军起义领袖:刘双印
印籍贯地头 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峄城区。
生平硬核 刘双印是晚清咸丰、同治年间席卷鲁南苏北的“幅军”起义重要领袖之一。“幅”指的是他们用布包头为标记,也有说源自“扶清灭洋”的“扶”字。幅军成分复杂,有破产农民、贩夫走卒、私盐贩子等。咸丰末年,鲁南水患、蝗灾不断、苛捐杂税猛于虎,活不下去了刘双印在峄县山区抱犊崮一带率先聚众起事,挖地道、筑山寨神出鬼没打击清军和土豪。
结局惨烈 幅军初期声势浩大,攻占过峄县县城,给清廷在鲁南的统治造成巨大震动。但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清廷调集重兵,包括后来名震天下的僧格林沁围剿。最终刘双印的核心据点云谷山寨被重兵合围。在粮尽援绝、地道被毁的绝境下刘双印选择了最壮烈的方式结束,他扯下幅军旗帜吞下,然后拔剑自刎,部下也几乎全部战死或被屠。刘双印的死标志着鲁南幅军主力覆灭,他的抗争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北方的一个重要回响,展现了山东老百姓在绝境中最后爆发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