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英雄模范 > 正文
学习园地
  • 何香凝先生:丹心绘革命,铁骨铸丰碑
  • 时间:2025-11-07 11:17:36        编辑:宗皓        点击量:191次
  • 岭南生劲骨,巾帼胜儿郎。 不负家国志,清芬万古扬。——题记 当珠江的潮涌漫过百年的堤岸,当寒梅的清馥穿越烽火的尘烟,有一位女子,以生命为纸,以赤诚为墨,在近代中国的画卷上,写下了力透纸背的篇章——她便是何香凝,一株顶风傲雪的梅,一竿挺劲凌霄的竹,一颗永系家国的丹心志胆。

    她的青春,本可囿于深宅大院的绣线银针,却偏要冲破封建礼教的层层樊笼,当少女的脚步踏出岭南的故宅,当求知的目光望向海外的苍穹,她早已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训,碾碎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 与廖仲恺的相遇,是革命理想的琴瑟和鸣,不是才子佳人的风月情浓;他们共赴东京的行囊里,装的不是胭脂水粉,而是救亡图存的书籍与火种。

    彼时的中华,正沉沦在列强瓜分的铁蹄之下,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唤醒民众的使命,让“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回荡,如惊雷划破沉沉夜空。 烽火燃起时,她的身影始终在抗争的最前沿奔涌,从组织妇女运动支援北伐的营帐,到揭露独裁统治慷慨陈词的讲堂;从上海租界里秘密传递的情报,到重庆防空洞中坚持作画的灯旁,她从未因艰险而退缩,从未因伤痛而彷徨。

    当丈夫的鲜血染红了羊城的街巷,她没有被悲痛压垮脊梁,反而将丧夫之痛化作更锋利的刀枪,在报纸上写下檄文,字字泣血,句句铿锵:“苟利于国,何惧牺牲!”那一刻,她不再只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为正义而战的战士,用不屈的姿态,诠释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

    而笔下的丹青,是她一生未曾放下的信仰与锋芒,战乱中的画案,或许是破庙的石桌,或许是农家的土炕,却总能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她笔下的猛虎,不是山林间的慵懒巨兽,而是怒目圆睁、振鬣欲吼的雄狮,每一根鬃毛都透着对侵略者的愤懑,每一道笔触都藏着对家国的守望;她绘就的寒梅,不是温室里的娇弱花苞,而是雪压枝头、暗香浮动的劲蕊,每一片花瓣都凝着风霜的洗礼,每一缕幽香都飘着不屈的希望。那些画作,从不是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而是射向黑暗的箭矢,是照亮前路的星光——《狮》图里藏着民族觉醒的渴望,《梅》图中写满坚守到底的刚强,让每一个看到画作的国人,都能从中汲取抗争的勇气,点燃心中的理想。

    晚年的她,依旧如苍松般挺立,如晚霞般炽热明亮,当新中国的朝阳升起在天安门广场,她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而是继续为妇女解放奔走,为儿童福利奔忙,为祖国统一高声呼号,她坐在政协会议的会场里,目光依旧锐利,声音依旧洪亮,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为民生福祉倾注热肠;她接待来访的海外侨胞时,言语间满是对故土的眷恋,对团圆的向往,让海峡两岸的同胞,都能感受到她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留在纸上的字迹,仍是“台湾须归祖国,民族必须解放”的殷切期望,将对中华的赤诚,刻进了生命的最后一行。

    如今,仲恺农校的松柏早已亭亭如盖,她当年栽种的花木,正迎着春风生长,博物馆的橱窗里,她的画作静静陈列,每一笔每一划都在诉说着那段风雨如晦的过往。何香凝这个名字,早已不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符号,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女性冲破桎梏的勇气,是革命者矢志不渝的忠诚,是中国人宁折不弯的脊梁。

    风拂过岭南的故地,梅香依旧飘荡;雨落在中华的大地,青史永记芬芳,她如同一颗永不坠落的星辰,闪耀在民族精神的天幕上,提醒着每一个后来人:何为家国情怀,何为赤胆忠心,何为一位女子在时代的洪流中,能绽放出怎样磅礴而不朽的光芒。


  • 上一篇:黄花岗起义令各国震惊:起义人员不是富家子弟,就是留日学生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中国教育部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