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肖华(1916-1985)
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48位被授衔的上将中,最年轻的肖华仅39岁,将时间推回到1934年长征伊始,他不过18岁的年纪。
回顾肖华上将的一生,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踏上长征路,再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笑看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他的革命道路比红军队伍里的大部分人开始的还要早些。
14岁成为共青团县委书记、16岁当上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18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在长征途中奋勇杀敌……
步履不停,他逐渐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戎马一生,他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江西赣州兴国县,肖华的家乡,人人赞颂的将军县。
1916年1月21日,伴随着一阵洪亮的哭声,肖华出生在了当地的一户赤贫的泥瓦匠家庭。
穷苦的家庭环境并没有埋没一颗好苗子,年幼时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的肖华,是个实打实的“学霸”。
他爱阅读、写作,不仅年年考第一,还以一篇命题作文《我的未来》中奋力写下的誓言——“铲除军阀、打倒列强”而闻名乡里。
让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说来也很简单,一是地主乡绅的阶级观念不改,百姓苦不堪言,只能任凭欺凌无法还手,这从他就读初中的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
二是其父母皆是早期共产党员,家中是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少年时期的肖华就结识了地下党员萧以儒和萧以佐,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他对革命心向往之。
1928年,肖华12岁,在兴国县立文兰阁中学念初中。
学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县城中的一些大老板在校董和老师的再三恳求下,捐赠了一批乐器,供校内组织乐队。
那个时候,乐器是稀罕玩意儿,洋乐器更是少见的,一般只有富贵人家的公子哥能玩得起,这让肖华有些心痒痒。
二胡…洋鼓…手风琴,琳琅满目的乐器里,肖华看中了一把锃亮的铜号,他鼓起腮帮子使劲吹了一下,可铜号却发出了“嗤”的一声闷响,惹得周围的同学连连发笑。
一位老板的儿子看到此情此景,眼露鄙夷地嘲讽道:“饭都吃不饱的人,还有力气吹号?”这句话让肖华立刻红了脸,他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争一口气,故请求老师让他练习,得到了同意。
人穷志不短,苦练半年的肖华,吹号大有长进,每逢东方泛起鱼肚白,肖华的家门口便会响起嘹亮的号声,和着潋江的江水奏起早晨的第一支歌。
等到县里几所学校举办联欢会,肖华一登场,引来掌声雷动。
以前嘲笑他的地主们各个交头接耳,打听这是哪家的公子哥,在得到了他只是一个穷小子的消息时,竟把他从乐队中除了名,还没收了他的铜号。
为何?还不是地主和乡绅平日蛮横惯了,市井小民入不了他们的眼。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边被无故欺压,肖华的父母又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孤苦无依的肖华只得辍学。
同年12月20日,兴国暴动爆发,早期在学校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肖华义不容辞的参加到了其中。
机警聪明、脑子好用的肖华,将红军的便衣战士引入了城内,又带着一帮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在反动派的住所门上用木炭画好了专门的标记,大大缩短了暴动队抓捕反动派的时间。
后来的两年,肖华投笔从戎,先后结识了毛泽东、罗荣恒,在兴国县域内东奔西跑,期间,不仅建立了14个区的团委,数十个乡的团支部,将土地革命时期的青年干部从几十余人发展到了数千人,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让十里八乡的有志之士都拧成了一股绳,为红军扩充实力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正因为能力强,小小年纪的肖华一路青云直上,成为了最年轻的首长。
被调任至中央苏区扩红后,少共国际师刚刚成立,里面都是涉世未深的毛头小子、共青团员,而肖华经历稍微丰富一些,又和大家差不多大,也就成了师政委。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少共国际师跟着主力部队实施战略转移。
弹药,每人30到40排子弹、一套棉服、三双草鞋,这支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部队走在队伍最前头,当起了先锋。
离开于都,1935年1月,肖华一众人等来到了乌江河畔。
肖华率少共国际师开路,风肆虐地吹着,江水湍急,一个浪比他们的个头还高,不宽的江面,难就难在敌军封锁了渡口,危险随时可能降临。
为了稳妥起见,肖华决定夜晚做些准备工作。
月亮隐匿在云里,十几个红军战士乘着竹筏,将部分战备藏在对岸的悬崖峭壁处。
天刚蒙蒙亮,少共国际师出发抗敌,可是还未全员过江时,敌军有了动作,哒哒哒的机枪声忽然间响起。
子弹落到水面上,激起一片片的水花,登岸的战士为了策应漂在江中心的战友,转偷袭为强攻,冲锋号吹响,嘀嘀哒哒……
一群红小鬼大喊着冲啊,就上去搏杀,在掩护之下,全员顺利渡江,敌军气焰嚣张,不肯撤退,此时,敌军将一杆枪对准吹号手,砰——,号声戛然而止。
没有了军号的指令,这该如何是好!
肖华看着倒地的战士,想到自己曾经的爱好,如今竟派上了用场,他赶忙从牺牲号手的手中拿起冲锋号,刹那间,嘹亮的号声响彻乌江两岸,战士们士气高涨地向前突进!
此番战斗,为主力部队抢渡乌江开了一个好头。
遵义会议后,少共国际师的“小鬼头”长了一些个子,红军的军事指挥和重心都有了变动,队伍进行重新整编,少共国际师并入红一军团,而肖华改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一职。
肖华的警卫员吴宗汉在第一次见肖华时,不禁感慨:“首长这么年轻,能干好工作吗?”
后来在慢慢接触后才了解到,肖华早已是千磨万击还坚劲。
回忆起长征,肖华曾为少共国际师作过一首诗——《忆少共国际师》: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昊钩。
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对于万里长征的点滴,他更是把一切写进了《长征组歌》、《铁流之歌》以及《艰苦岁月》等诗集与回忆录里。
于都父老乡亲十里又十里送红军,泪满衣襟的绵长情意,毛泽东同志的用兵如神、扭转乾坤,都让肖华还原的彻彻底底。
走过大半辈子,几十年为党尽忠、为人民尽责,肖华在逝世前,却仍然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多,他喃喃低语道:“这么多年,是党把我培养大,但我做的,太少……太少了……”
说完,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时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