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起,历经二十多年的浴血奋战,人民军队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政权,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历史,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伟大成就。
身经百战的人民军队,正是我们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最有力保障。在1952年,组织上初步划分了全军将士们的级别,开始实行工资制,这是军队正规化进程中走出的重要一步。到了1955年,组织上对全军将士进行了授衔,军衔制的实行,对加速军队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五五授衔时,十大元帅、十大大将,无疑是我军将领中最优秀的二十位元勋。开国大将十人,由八位大军区司令级,两位正兵团级组成,全部是功勋卓著的革命元勋。而最初拟定的授衔名单中,大将共有22人,他们分别是谁呢?
除了最终确定的十大大将名单外,还包括萧克、王震、张宗逊、宋任穷、周纯全、许世友、王宏坤、彭绍辉、邓华、刘亚楼、陈再道、杨得志12人。
除了这个名单外,组织上还拟定过一个15人名单以及一个十人名单。十人名单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十大大将,十五人名单则是十大大将加宋任穷、周纯全、萧克、张宗逊和王震。
最后,经过慎重考虑,组织上最终选定了十大人名单,于是,萧克等12位将领便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了。我们知道,按照授衔原则,大将军衔对应的级别是大军区司令员级,即使是破格授予大将军衔的王树声和许光达,也都是正兵团级干部。
但是我们看到,周纯全和陈再道都只是副兵团级,副兵团级将领只有一到一半人授予了上将军衔。从这方面可以看出,15人名单和22人名单考虑的并不是将领的授衔时级别,而是各个时期的资历和代表性。
我们看看周纯全和陈再道的个人履历,周纯全,湖北黄安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2岁时,周纯全进入家乡的小学读书,读了四年,他的家庭已经无力再供他读书了,他被迫辍学,前往汉口的织布厂做了一名工人,当时,他年仅16岁。
目睹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周纯全萌发了革命思想,开始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并被织布厂的工人所拥戴,推举为工人领袖。1925年,周纯全回到家乡,开始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开展工农运动。
1926年,周纯全入党,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周纯全率工农武装参加起义,被任命为农协委员。周纯全虽然学历不高,但革命意志坚定,组织能力出色,擅长发动群众的工作,在鄂豫皖苏区的政工工作中表现突出,节节高升。1929年11月,周纯全担任鄂豫边特委常委,1930年,升任鄂豫皖工会委员长、保卫局局长。
担任保卫局局长后,周纯全开始从事保卫工作。此时,张某焘已经来到鄂豫皖苏区,大搞错误运动,周纯全身不由己,也犯了一些错误。当时,反动军队对红四方面军的围剿日益加强,周纯全被调到红10师担任政委,重新做回了政工的老本行。
在红四方面军创立川陕苏区的过程中,周纯全在政工战线上任劳任怨,表现可圈可点,川陕苏区建立后,升任红四军政委。1934年10月,周纯全升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川陕游击队司令员。
周纯全在红四方面军的地位非常高,1935年5月的沙窝会议上,他被任命为红军政治部副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周纯全主要担任后勤方面的工作,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周纯全被派往东北战场,继续后勤工作,担任过辽南行署主任、辽南省委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东线后勤司令部司令员、东野后勤部第二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部长等职务,他与杨至诚、李聚奎等人都是东野后勤方面的模范人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俗的贡献。
在1952年的全军级别划分中,周纯全是副兵团级干部。作为一名副兵团级将领,周纯全为何能被提名为大将军衔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红军时期有着很大的代表性。第一,周纯全在红四方面军的地位非常高,仅仅在负责人张国焘、陈昌浩政委、徐向前总指挥三人之下,要在王树声之上。
在沙窝会议上,周纯全不仅被任命为红军政治部副主任,还被增补为政治局委员,党内地位上,甚至不在徐总指挥之下,在王树声之上。如果大将名单扩大到15人,不算后期归入红一方面军建制的徐海东,红四方面军除了王树声之外,最有资格入选的就是周纯全了。
所以,笔者之所以拿周纯全来举例,就是因为他的履历比较特殊,他前期资历超高,后期级别却只是副兵团级。这说明了大将的15人或者22人名单的一个规律,就是不止看授衔时的级别,更要看各个时期的资历。
所以,另一位副兵团级将领陈再道被提名大将就很正常了。陈再道,原名程再道,湖北麻城人。1926年,陈再道参加农民自卫军,正式开启自己的戎马生涯。1927年11月,陈再道参加了黄麻起义,起义受挫,总指挥潘汝忠牺牲,陈再道与詹才芳、王树声等人,在起义军副总指挥吴光浩的率领下,转战到木兰山,坚持游击战,是赫赫有名的木兰山72英雄之一。
在红军时期,陈再道在红四方面军表现极为突出,先后做过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随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虎将。解放战争时期,陈再道担任过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在1952年的全军级别划分中是副兵团级。
虽然只是副兵团级,但陈再道红军时期的资历超高,最高职务是红四方面军第一主力军:红四军的军长。红军时期主力军的军长,有着很大的代表性,所以被列入了22人的大将预授名单中。但如果名单缩减到15人,陈再道就进不去了,这是因为15人名单的资历都要在他之上。
15人名单中,萧克做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副师长,他的资历,比十大大将都要高。张宗逊,解放战争时期是野战军副司令员,宋任穷,在三个时期做到了非常高的级别,王震,红军时期做过军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做过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资历在全军中也是佼佼者,所以,这五位将领入选了预授大将的15人名单。
除了这15人外,预授22人名单的另外七位将领,资历上都要差一点,但是与上将中的其他人相比,又要高一些。我们来分别看看他们的资历吧。
陈再道,刚才已经说了,他是红四方面军头号主力军:红四军的军长,而许世友,同样做过红四军的军长。许世友后期的资历比陈再道要高,他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是作为方面大员使用的,解放战争时期又单独指挥山东兵团作战,无论级别还是战功,都要在陈再道之上,所以,许世友也入围了22人名单。
除了陈再道和许世友之外,王宏坤也做过红四军军长。王宏坤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级别也不低,他做过桐柏军区司令员、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建国后又被任命为海军副司令员。在1952年的级别划分中,王宏坤是正兵团级。红军时期的军长,加上授衔时的正兵团级,王宏坤自然也会进入22人名单中了。
另一位是彭绍辉,彭绍辉红军时期做过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前期的级别不如王宏坤、许世友等人,那他为啥能进入22人名单呢?因为他是平江起义系统的代表。平江起义虽然影响比不上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但他是彭老总亲自指挥的,孕育了红五军、红三军团,在我军的建军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是十人大将名单,以平江起义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有人入选,但如果名单扩大到22人,那么,肯定就得有平江起义的代表了。在授衔时还在世的平江起义将领中,彭老总是无可置疑的元帅,滕代远已经不再担任军职,剩下的级别最高的,就是彭绍辉和李聚奎了。
彭绍辉和李聚奎两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级别差不多,但是红军时期的资历,李聚奎最高做到师长,彭绍辉则做到了军团参谋长,比李聚奎要高。更为重要的是,李聚奎很快便被调到了红一军团,则彭绍辉则一直在红三军团待到第四次反围剿前,所以,彭绍辉比李聚奎更有代表性。最终,彭绍辉进入22人名单,也是非常合理的。
另外三人是邓华、刘亚楼和杨得志。这三位将领,红军时期的级别都不高,最高职务都是师长。但到了后期,他们的地位却都不低。邓华,做过15兵团司令员、13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邓华进入22人名单当然是理所当然的。
刘亚楼,做过东野参谋长,授衔时正担任空军司令员,这两个职务,足以让他进入22人名单绰绰有余了。杨得志,是华北军区的一员虎将,华北野战兵团虽然未列入四大野战军中,但是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比西野还要强。所以,如果在罗瑞卿之后再有一位华北军区代表进入大将名单中,那么这个名额非杨得志莫属了。
组织上在三个方案中反复斟酌,由主席亲自拍板,最终将大将名单确定为十人。
………………………………………………………………………………………………………………………………………………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时,获得少将以上军衔的有159人是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占首次授衔总人数的10%以上。其中,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被授予上将军衔,是起义将领中授衔最高者。
这三人,在国民党阵营内时军衔都是中将,起义后都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可见我党我军的胸怀之宽广。
三人中的陈明仁,原是蒋介石集团的嫡系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