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收藏知识 > 琴棋书画 > 正文
收藏知识
  • 浅谈宋代题山水画诗与山水画的和谐
  • 时间:2023-08-11 07:48:22        编辑:宗皓        点击量:502次
  •        宋代诗人在题咏山水画时,善于根据所题咏画作的不同品类使用不同的笔墨使题诗与原画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保持和谐一致。具体说来,如果题咏的是巨幅或长卷的全景山水.诗人多用长篇歌行的形式,写得气势纵横、淋漓酣畅:若是小景画,则多用小诗体裁,写得淡雅高绝。如果题咏的是着色山水,则诗笔艳丽;若是水墨画,则诗笔清淡。这种题 诗与原画在形式和风格上的和谐一致, 使诗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宋人成熟精深的艺术眼光。
           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山水诗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凝练而成,并伴随着山水画艺术形式的成熟而成熟。山水画描写的对象是自然,决定了其审美意识的客观性,因而相比其他艺术门类,其表现手法更复杂、更精练,因而也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宋代山水诗画善于塑造意象来状山水之形,昭山水之貌,并运用对比的技巧来呈现山水的整体面貌,将中国独特的文人气质融入山水形象之外的精神气韵中,进而具有自然生命之神韵,使人文生态景观产生认知的心里活动,创造出纯粹的、美的感官享受。
           宋朝时期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高度发展的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标准: 首先,源于自然又超然其外,立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又将 客观事物视为作者内心的一种寄托, 追寻纯真、淡泊的理想精神及审美意境、揭示大自然客观事 物内在变化的韵律;其次,这一时期山水画采取了“高远”、“深远”、“平远”三远的构图方式和散点透视法,描绘客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飞瀑、 树木等,纳万千景象于胸中,融入笔墨豪情跃 然于纸上,既有佛家禅宗的“虚静”和“禅意”,又有道家玄学的“自然”和“无为”。充分展现作者对自然事物认识和感受,及对艺术真谛和生命的体验。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再次,气韵生动贯穿在这一时期整个艺创作中,是构成意境的生命主体。外在客观事物和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是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又一个特点。在精神层次的内涵保障下,唐宋山水诗和山水画在思想意境构思中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诗境气氛的营造是唐宋山水画极力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画卷中浓浓的诗意则有可能催生意境的产生。意境的营造作为中国山水诗画创作的的灵魂,是历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
           在宋代山水画的整体创作中,画家将秀丽的山川河流、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画者诗意化的想象。在创作中运用高超、绝妙的表现技法是这一时期山水诗画特征又一表现。例如画家在创作中运用各种皴法来处理山石,并归纳总结出树叶的各种点法,在构图上利用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布局,有机统一,形成了完美的、系统的山水诗画表现技法体系。
           二、山水诗画统一,相辅相成发展
           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艺术造诣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开创了诗画兼融的成功范例,苏轼对他贡献的肯定和赞赏,已经流露出当时宋人在心里比较期代这种成功范例,并且这种心理期待已经有了某种理论支持。这种理论支持是发自当时人们心理自觉,这不仅仅体现在宋代诗人兼擅画家身上,在诗意画和题画诗艺术作品内容的创作上也是一样的,并且这种心理自觉已经深入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照、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乃至情志抱负等方面了。
           宋代山水画取材非常广泛,艺术表现也非常丰富多彩。其突出特点便是取材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董源的代表作品《潇湘图》,画中描绘的是洞庭湖一带的湖光山色。树木在烟雾中隐 约可见,远景依稀可见一片村舍渔房,自然而真实。前景构图布局分成两组人物,一组船上有着红衣女子,岸边有五个奏乐的艺人;另一组则描绘的是水中的渔船和岸上拖网作业的渔人。画中人物和周边环境相互映衬,生动再现出水乡渔家的劳动场景和生活乐趣。
           唐宋山水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富于浓郁的民俗乡土风情和鲜活生活气息的艺术特色。这种艺术特色在山水诗中也尤为突出。宋代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已很少像魏晋时期间的诗人那样如描绘那些草莽丛生、虎豹出没的荒芜山林,而更多地描写再现的是随处可见的溪桥小径、渔舍劳动、待渡行人或是名胜古迹的场景,更有些贴近日常生活描绘的是个人的园林官邸了。正如赵师秀在《约客》中所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可见,这一时期的山水诗中描绘的对象已从超尘脱俗的原始山林,回到了富有人情味的世俗生活了。这也同诗人坎坷的仕途经历、潇洒的郊游行吟,以及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相关联。这是宋代大多数诗人创作山水诗的生活环境和心态的真实概括。相比于唐代诗人,宋代诗人则更多的是在平凡的自然事物,和日常生活场景中追寻并捕捉山水诗意的。在这一时期山水诗中的景物意象,似“马远、夏圭一类的小幅绘画,虽然寥寥数笔,场景不大,但却清妙秀远。它们是自然清新的,本色无华的,也是人间世俗的,给人以亲切感,富有温馨的人情味。
           另外,山水诗和山水画发展到了宋代,已经呈现出与时代同步同构的发展趋势。然而,如果仅仅着眼于二者在题材范围上的趋同性,显然不足以说明山水画艺术和山水诗艺术在形式建构上的相互渗透。宋初“全景山水画”的大量出现,对于北宋山水诗的篇章格律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沈括提出了表现山水的以大观小之法,以及郭熙、郭思父子提出“三远法”,即平远、高远、深远 。这些绘画理论的提出和阐释,说明中国山水画观察和表现自然事物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法,已被宋代山水画家所普遍掌握。首先画家在的构图上,不像西方绘画的全景构图那样出于定点透视,而是采取散点透视的方法。荆浩白《匡庐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与《雪景寒林》等是最好的例子。
           在这些山水画作中,画不仅仅满足于描绘耳目所接触的一时一地的自然事物,而敢于移动视点、把“平远”、高远”、“深远”的视野凝集在一幅画里,使画面的场景成为多重时空关系的总和。显然,山水画家对画面三维时空的突破,使诗人在自己的特殊艺术领域也大胆尝试和创新,激发诗人们更加自由地运用深厚语言文字功底来描写景物而不受时空局限,让想象的骏马自由的驰骋,创造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山水诗意境。
           此外,与全景山水画所描绘山水兼具“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特点相对应,宋代时期的许多长篇山水诗还细致地抒写了诗人们在名山胜景中的望、游、行、居之状态,寄托了诗人们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和情趣。宋代山水画发展到了南宋发生了变化。 以“南宋四家”为代表的画家不仅创立“苍劲水墨”一派,更重要的是,马远、 夏圭二人还在构图章法上:大胆创新,运用边角取景,开创新一代画风。
           山水画的这一新变,在同时期的山水诗创作中也产生同样的效应。南宋诗人杨万里、姜夔、范成大等人也都创作了大量篇幅较小、语句且 精美的山水诗绝句。这一时期山水诗和山水画同步同构的发展趋势还表现在,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桑茶坑道中八首》和姜夔的《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等,表现的是同一山水题材的不同方面。这些山水诗画结合的现象不是简单的偶然巧合,而是诗人和画家的心灵之间相互感应、息息相通的写照。
           北宋后期至南宋,受到意境壮美的全景山水画的影响,激发出诗人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创作出大批优秀的长篇山水诗。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艺术之间相互影响与渗透,促使诗人对山水画艺术成就的自觉借鉴,以及用山水诗歌的内在表现力去补足山水画画境的不足,这就使唐宋山水诗在诗的意境情趣上,诗人创作的心态和审美追求上,都呈现出与前代山水诗明显不同的特征。
           宋代诗人借用山水画艺术独特的视觉魅力来丰富山水诗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宋代山水诗在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生动活泼、新奇瑰丽的绘画意趣。这一时期山水诗内容讲求比兴,诗人便多以画境或画意来比喻自然山水;有些还用画家的山水名作来比拟天然景象,诗人可以展开想象空间,在优美的山水诗意中展现出精美绝妙画境。
           三、诗画情景交融,彰显意境之美
            “意境”是我国传统审美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山水诗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和画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北宋郭熙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以及清代笪重光《画筌》中写到的“实景”“真景”“神景”等皆是山水诗画的意境论段。
           山水诗生动展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并且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临其境,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境界。在山水画中提倡画中有诗的境界,是追求画像诗一样的富有抒情味并且带有诗的韵律,也像诗那样的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而做到“画外有意”,给读者以充分的回味与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能表达出画者的个性,体现与众不同风格。
           其实在古代的诗作中就已经表现出对山川、河流、虫草等自然传统事物的情感,如《诗经·国风》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而宋代山水诗画中的“意境”是一个概念化的抽象名词,对于山水诗画艺术本身而言,要准确理解意境的内涵, 必须从山水诗与山水画的关系中进一步领悟,以诗论画则有意义,以画论诗则更有境界。如艺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宗白华先生则认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深层次的境界。包括从对客观事物的照实默写,到精神层面的活跃传达,再到最高境界的启示这三个层次。王昌龄也在他的《诗格》中指出了诗的三个境界说:“ 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这也是对山水诗意境最好的注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体现了一种人格化的审美观照。无论是真实游历自然山水还是观照山水诗画艺术作品,极富想象力的中国艺术家们总能把真实的自然山水人格化,又把人格化的山水诗画还原到自然的真实化。从而达到一种异质同构的意境观,最终达到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的本质,从中体验极致的审美境界。可见,山水诗画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 客观世界的统一,是艺术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结语
           纵观宋代山水画与题山水画诗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看出:如果题咏的是巨幅或长卷的全景山水,诗人多用长篇歌行的形式,写的气势纵横,淋漓酣畅,显示出雄浑豪放的风格;而如果题咏的是小景画,则多用小诗体裁,笔致清新,写得淡雅高洁。这种题诗与原画在形式与风格上表现出来的和谐一致,充分彰显宋人成熟精深的艺术眼光。
           参考文献:《诗经》、《宋史》、《书画汇考》、《历代名画记》、《中国绘画史》
  • 上一篇:刍议宋画中的线条之美
  • 下一篇:山水画的点景是画家情感的一种表达载体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