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韬武略 > 正文
学习园地
  • 孙膑为何只愿为师,不愿为将
  • 时间:2019-04-25 15:38:18        编辑:xinzhengjiaoyu        点击量:2231次
  • 孙膑逃离魏国,搭乘齐国使者的车,回到齐国,最先收留他的人是田忌,“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作为门客的孙膑,因为帮田忌解决了在势均力赛马中如何取胜的问题,获得田忌的赏识,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接近权力高层,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但孙膑对此似乎并不感冒。后来,他得到了一次作为将军领兵出征的机会,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却被他放弃了。


    当时,魏国征伐赵国,赵国打不过,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准备派兵解赵国之围,第一个想到的可以为将的就是孙膑,但孙膑辞谢说:“刑馀之人不可。”面对孙膑的辞谢,威王并未坚持,转而以田忌为将,而以孙膑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这场解围之战,后来作为一个成语故事流传下来,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孙膑辞谢的理由比较特别——“刑馀之人不可”。确实,孙膑被庞涓“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从此失去行走能力,从名义上来说,确实是受过刑罚的“刑馀之人”,但问题是,为什么受过刑罚的人就不可以为将呢?为什么决定谁为将的齐威王都不在乎他是否“刑馀之人”,孙膑自己却如此在乎呢?


    而且,若说“刑馀”,淳于髡是受过“髡刑”的人,虽然这种替掉头发的处罚方式在今天的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古代毕竟也是与膑足性质差不多的刑罚,但淳于髡却做卿大士做得好好的,丝毫不在乎自己“刑馀之人”的身份。


    所以,孙膑辞将的原因恐怕不能用“刑馀”来解释。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到围魏救赵之后十三年的马陵之战之后去找。


    马陵之战,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齐军大胜而归。归途中,孙膑试探性地问田忌道:“先生可以为大事乎?”


    这句话里的深意,无异于数百年后齐人蒯通对韩信说的那句“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所谓“大事”,其实就是谋反之事。


    田忌没有表态,而是问道:“奈何?”这就是沉得住气的领导,不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先听听你怎么说。


    孙膑见田忌未置可否,便侃侃而谈道:“将军如今拥数万之重,又乘新胜之威,如能趁此机会率兵回国,一路攻城掠地,必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势如破竹,直入临淄。如此,则可以‘挟天子以令天下’,而您最讨厌也最讨厌你的成侯邹忌也可以被赶走。”


    当然啦,“挟天子以令天下”是后来才出现的词,孙膑当时说的是“齐君可正”,“正”即“治”也,意思是一样的。


    宋人鲍彪认为,这件事恰恰说明孙膑与其先人孙武之间的差距所在,孙武虽运奇用诡,却不会搞助人挟制其君的勾当,而孙膑此言,非人臣所应有的样子。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孙膑不肯为将呢?


    首先,在古代,残疾人常常被视作“废人”,像孙膑这样无法行走的人,更希望有所依附,而不是独立为将闯一番天地。而且,领兵打仗,将军在战场上虽然不必亲自冲锋陷阵,但行动不便终究会使自己的判断大大受限,为将的胜算不如为师的胜算大。


    其次,齐国是田氏的天下,非田氏而为将者,将来恐难有好下场。


    最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田忌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孙膑也有报恩之心,更愿意成就田忌,而自己只需要靠著书立说便可以扬名立腕了。基于此,孙膑便一直让自己扮演那个田忌背后的男人。


    此次孙膑为何出此大逆不道之言呢?原因无他,仍然是为了田忌。因为成侯邹忌与田忌不和,而邹忌目前正是年迈的威王眼前的红人,言听计从,田忌早已地位不保。孙膑此计,正是为了保田忌而逐邹忌,不得已而为之。


    对一个人忠诚到这个份上,很不容易。

  • 上一篇:何地曾有5.3万人被追认烈士 诞生200多名开国将帅
  • 下一篇:正史记载陈宫叛离曹操,只因发动土改革命?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