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国学文化 > 论孟老庄 > 正文
国学文化
  • 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修自身
  • 时间:2019-04-25 16:18:40        编辑:xinzhengjiaoyu        点击量:2187次
  •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实际运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论语》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儒生的精神航标,著名学者朱熹说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把它作为宋代童蒙学习和科举取士的必修科目。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危机及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在如何解决人类未来健康、科学发展的问题上,《论语》被国际社会普遍誉为能在21世纪拯救人类的思想之一,人类思想皇冠上的璀璨宝石。更有甚者称其为“中国圣经”。许多科学家主张向以孔子及《论语》为代表的儒文化寻求答案。

    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人在社会中生活“为人,如何为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论语》就是一部修身之作,研读《论语》,了解之儒家思想精髓所在,学习做人做事,领悟极高明而中庸的为人之道,为修身处世开启智慧。更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中的仁、义、礼、智、信,我们可以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可谓影响深远。《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做人”,而读《论语》的目的正是“学做人”,以《论语》修身养性,从中概括出了五句话作为“学做人”的五项简单和重要的要求。即:“修己安人,以天下为己任;见义勇为,应该做的就做;待人忠恕,心中要有他人;行己有耻,有所不为;克己复礼,动静合宜。”

    《论语》开篇即论及修身治学,至理名言不胜枚举,历久弥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学习知识、而且经常实践与巩固它,确是人生一大乐事,加上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更是乐趣横生!

    《论语》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全文中64次讲到“学”字,可见“学”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观念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从嗷嗷待哺的幼儿到腿脚蹒跚的老人,“学”是贯穿始终的精髓,然而,学什么?怎样学?在《论语》中孔子给出了要学《诗》《礼》《易》《乐》和射、御、书、数,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答案。

    何以修身?要学!毛泽东有句名言:“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孔子说过:“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论语·述而篇》记载:“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时代在进步,学习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不但要学习《诗》《礼》《易》《乐》和射、御、书、数,也要跟进时代学习;不但要自己学习,也要带动身边人学;不但要独自学习,也要增进交流互相学习。

    “行”是《论语》的重要思想,也是修身的必经之道《论语》将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出来,而“仁、义、礼、智、信”又与修身关系甚深。在《论语》中,“行”被提到了72次,虽然《论语》中的“行”有多种用法,多种含义,但多数用法是相对于“学”的“行”和“言”的“行”,指行动、实干。对学与行的关系,孔子重视学习,但反对为学习而学习,主张学而致用,学了就做。主张言行一致、少说多做。他赞成“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宪问篇》记载:“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人认知事物的逻辑过程应该是“学而知,知而行,行而果”,这暗含着一个重要的纽带——“思”!在《论语》中,不但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论断,也有“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的阐述。何以修身?“学”!要“行”!如何连接“学”与“行”,唯有“思”。只有“学”了“思”了才“知之”,“知”了“思”了才“行之”,而“行”了“思”了才“果”,而对“果”的思索又指引着“学”的前进。可见何以修身?不但要“学”,要“行”,还要“思”!

    孔子曾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8个字来归纳自己的一生。这38个字所说的境界,穿插着“学”、“行”、“思”的精髓,不但是孔子,也是我们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参照的镜子。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需要这样一面镜子用以自照、反观、内省、成长。《论语》中有句话叫“君子务本”,做自己本分的事情。若人人明白什么事自己本分的事,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不但能“修身”,也可“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把握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要保持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应该怎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孔子提倡仁爱,但是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恕所有人的过失。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这是《论语》中很值得沉思的一句,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被他人侵犯,伤害或妨碍,有的人可能是无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而冲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贪图了你的一些小利益。这些算不上大奸大恶,多是道德领域中的事,能够以德报德是做好的为人之道。

    孔子最称赞的学生颜回不愧做我们的榜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第六)与之相对应,我们看看颜回的学习状况。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所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篇第九)从中可以看出颜回在孔子有步骤的教导下,竭尽全力学习各种文献和培养品德。我们岂能不见贤思齐。况且如此尽力,尚有不能全部理解孔子的“道”,以至于成就卓尔。我们要想学到真理,岂不要更加努力!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掌握做事的原则、把握做事的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常怀自省之心提高自身修养。《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省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式,它是自觉地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审视行为,目的是为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对于我们自己,应该怀着这样的心情,每天检视自己的言行,有错则改,无则加勉。提高个人素质,使自己坚持走在正道之上,做一个有道德修养、仁民爱物的人。

    《论语》虽然并不长,只有两万多字,但《论语》的博大精深,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之多,就算是花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所述说的为人处世之道只是《论语》中的一个方面,并且为人处世之道在《论语》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道理和观点,我们所涉及到的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

    《论语》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即使在当代也是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如果我们真的能理解《论语》精髓所在,并践行于自身。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肯定能修自身。修自身是对家国、社会负责的前提。在这个修炼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乐观的、光明的、抱有未来希望的心态。子曰:“发奋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止。”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生活的每一点分寸,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的能源去普照世界,辐射他人,让周遍的人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做人要走正道,要做一个有理想人格、有道德修养、仁民爱物、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 上一篇:庄子:心如枯槁之木,含藏光彩
  • 下一篇:《论语》中的纪实文学元素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