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国学文化 > 论孟老庄 > 正文
国学文化
  • 入仕反哺家族——论魏晋时期琅琊家族文化
  • 时间:2023-04-05 09:05:11        编辑:宗皓        点击量:1228次
  •       自秦朝以来,虽然每个时代的人杰英雄们都为了太平盛世所努力,但在数千年的历史当中,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终究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战争不断,皇位更替频繁的乱世。比如东汉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等时代,可以说皇权早已衰败,各地的政权也不再把持在基层官吏手中,反而这些官吏还要听从当地世家大族才能推行政令。
    《后汉书》也提到,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豸,山谷不能受”。而积累了无数财富的豪族们,也逐渐让后世子弟学习儒学书籍,通过入仕等手段成为官员反哺家族,最终成为当地的家族。有名的琅琊世家,如王氏、颜氏、诸葛氏,就是其中的代表家族。
           一、源远流长的琅琊文化
           (一)琅琊文化的起源
           琅琊,作为古代中原地带的核心,在历朝历代的史书当中都必然会有它的名字出现其中。虽然在近现代以来琅琊逐渐脱离了文化核心的地位,但早在春秋时期,《孟子》里就记载“琅邪,齐东南境上邑”,而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琅琊地区虽然数百年来行政区域不断变化,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山东半岛东南部这一块。就如同它的地理位置,它的文化也受到了齐鲁文化的不断熏陶,更是存菁去芜,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历史优势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尝治琅邪县,起台馆”并且在这里延续了两百余年,而在秦国统一天下后,琅琊也成为了秦国掌控华夏东南方的主要城镇。《史记》记载:“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要知道,原先琅琊一带本就靠近齐鲁一带,在诸子百家的时代,本身就靠近儒家等文化起源,自然受到的熏陶不小,而在秦始皇调动三万户百姓迁移到琅琊后,这些移民自然会和当地的居民产生文化上的交流,在融合中不断产生新的文化,这也对后世的琅琊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在古代交流不便。出入都需要严加管理的情况下,琅琊反而不像其他内陆郡县一样百姓只局限于一地,一生都难见多少外人。古琅琊地处山东,本就是中原腹心,不仅土地肥沃,而且还有海洋资源可以利用。《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港就是中国五大港口之一,能够依靠海路直达北方幽燕,也就是东北一带,还能够南下抵达江南一带。和平时期,这里就是最好的商业场所,而商业越是发达,当地的世家大族从中获取的利益也就越多,见识越是开拓,自然在文化教育上更进一步,比其他缺少对外交流的郡县快了不知道多少步。
           而在琅琊一带,最有名的莫过于荀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年轻时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的学宫祭酒,晚年还在琅琊一带传授学说,著书立说,兴办教育,最终埋葬于琅琊一带。对于封建社会来说,读书可以说是万般诸事第一的,而荀子兴办教育,自然对琅琊文化的发展有了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二)琅琊文化的特点
           古代文化,在西汉之后独尊儒术,而琅琊一带靠近孔子圣地,自然也是饱受儒学熏陶。汉朝和魏晋时期的儒学尚且还在开拓的阶段,不像是后世的程朱理学那般沦为了统治者的政治工具,因此琅琊文化当中,天生就带着一种经世致用的风气。如《三国志》就记载,琅琊诸葛亮年轻时躬耕山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将法家思想贯彻了自己的一生。根据《汉书》的记录,更早之前的琅琊王吉、贡禹等人更是将《公羊春秋》中“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思想运用到了治政上,多以执法严明闻名于世。而除了经世致用之外,琅琊文化还具有封建时代少有的兼容。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的文化往往由当地的世家大族所决定,而当地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因此这些世家大族往往在生活资源上互相争夺,泾渭分明,而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也更加注重家族文化传承,也就是自家流传下来的“家学”。这些家学说明白点,就是每家每户压箱底的成名基础,往往不会轻易示人。但在琅琊地区,这种文化隔阂反而成为了异类。《汉书》就曾记载,琅琊王氏便与郗氏是同郡的世代交情,经常以联姻的方式加深交流,并将自家家学传授出去,也会吸收其他家族的家学传承,推陈出新。
           二、琅琊世族的文化传承
           而在琅琊一带,最为出名的当然要属“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还有三国两晋时期人才辈出“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的诸葛家族。
           (一)琅琊王氏
           根据《东晋门阀政治·后论》记载,琅琊王氏“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可以说是琅琊一带最为强盛的家族。其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出名的,一般是王祥和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王祥在后世虽然名声不如王羲之那么高,但在古代却是晋朝的孝道楷模。《晋书·王祥传》曾记载:“祥性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也就是晋朝所推崇的二十四孝之首,卧冰求鲤的典故也是出自于此。
           除此之外,琅琊王氏在书法文艺上也是颇有造诣,甚至在后世王羲之、王献之等人被称之为“书圣”,以至于数百年后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都对王羲之的《兰亭序》爱不释手,想要让其一起埋入自己的坟墓当中。《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提到“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彩”,这其中的王,自然就是指的王羲之。而凭借孝与文,琅琊王氏虽然在魏晋南北朝后期政坛不顺,但却能在乱世之中屹立不倒,绵延百年而不衰败。
           (二)琅琊诸葛氏
           提起琅琊诸葛氏,最有名的的当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世说新语·品藻》中便提及:“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其中的龙、虎、狗当然指的就是诸葛家族的三兄弟。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自家三个子弟在互相敌对的势力当中都有显赫的地位,并且还不受统治者所猜忌,基本上是举世罕见的。乃至于《晋书》当中都曾记载,“诸葛、王丞相,公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两个家族都盛名显赫,甚至连族姓先后都要争一下先后。在讲究门第的魏晋时期,诸葛家族能在三国两朝当中屹立不倒,反而闯出一番名堂,可见其家族传承之久远。
            三、琅琊文化的后世影响
           当然,在现在看来,所谓的世家大族文化,虽然门面上听着好听,但本质上只是士人凭借皇权衰落而把控了舆论权和基层管理权,并以此获取利益来反哺家族所导致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封建社会当中,这种社会规则反而还有着一定的先进性。要知道,文化的传承往往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并没有过于稳定,反而还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情况,边境匈奴鲜卑等甚至能长期占据中原地区肆意妄为。这段时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与世家大族积极传承文化甚至教化胡族的功劳密不可分。《魏晋南北朝士族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便坦言“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在客观上,因为各个世家大族都相当重视子孙教育和文化传承,反而在战乱时期起到了保存中国文化的作用。而在五胡乱华之后,司马睿更是被逼的南迁而下,与之同行的就有琅琊一带的世家。当时的江南一带因天气炎热且山高水深,多有瘴气难以生活,自然在文化发展上就远逊于北方中原。但琅琊世家南下后,反而还起到了文化交流融合的作用,同时也让南地长时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在细腻、华丽的风格当中增添了少许北方的豪迈和质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结
           琅琊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兴起,最终在吸收了儒家精华后,逐渐展现出淳朴而又经世致用的深厚文化底蕴。而在这基础上,更是延伸出了琅琊王氏、诸葛氏等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虽然有着自己的阶级缺陷,但在封建社会当中,却又起到了保存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后代教育的作用。在五胡乱华之后,琅琊世家们也随着司马睿南迁,将琅琊文化传播到了南方,不仅改善了南方文化落后的现象,也让中国文化在江南地区不断出传播,从而让南北关系更加接近,而在北方的文化传播,也加快了胡族汉化的过程,对消弭南北地域对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为唐朝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
          2. 《孟子》
          3. 《汉书·地理志》
  • 上一篇:怎样读《孙子兵法》
  • 下一篇:《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