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国学文化 > 论孟老庄 > 正文
国学文化
  • 从法家思想说起,剖析春秋时期的教育文化和国家治理的变化
  • 时间:2023-09-26 10:13:36        编辑:宗皓        点击量:2015次
  • 引言:

    现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大步朝着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迈进。法治的思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法治思想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中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倡导以律法作为治理国家的标准,这种“法学”的思想,构造了我国最早的法制体系,并且对中国两千余年的法律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崇尚制定严明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整个国家的人,都要服从于法律的权威之下,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特权阶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著名的那一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是出自法家思想。

    虽然法家的思想,没有办法真正地做到完全公平公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年代,法家思想的进步性和超前性,帮助中国社会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型,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至关重要。

    法家学说兴起之后,在其影响下,诞生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大一统王朝——秦朝。让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阶段。即便汉武帝之后的历朝历代君王都以儒学为尊,然而真正实行的却是“外儒内法”,法家思想才是封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重中之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是法家思想发展的源泉

    那么法家思想是如何诞生起来的呢?法家思想的诞生,和春秋战国这个大动荡大发展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中国社会实际上便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实力一落千丈,周天子的权威尽丧,这就使得许多实力强大的诸侯,有了不臣之心,纷纷想要称王称霸。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导致了频繁的战乱。统治秩序的混乱以及社会的动荡,完全摧毁了西周初期由周公旦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礼乐制度。所谓“礼崩乐坏”便是对这种乱象的最好诠释。

    到了战国时期,这种乱象就越发加剧了。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制度崩坏。不过西周王朝毕竟存在了四百余年,这种礼乐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即便战乱摧毁了这种制度,但人们多少还会受到礼乐制度的约束。春秋时期那些大国诸侯想要称霸都必须打着“尊王攘夷”又或者是“以王命讨不庭”的口号,来彰显自己对于周天子的尊敬。可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礼乐制度最后一丝残余的敬畏,也消失了。这一时期,礼乐制度的崩坏更加严重,周天子被当成了软柿子,是个诸侯都能羞辱他一下。甚至还出现了秦国国君问鼎周天子的名场面。各诸侯国内,卿大夫抢夺公室权力的事情更是频频发生。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反思究竟为何会造成如此乱象。这便诞生了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各门各派都对当时的社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整套的系统的理论。而法家诞生之后很快就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强烈欢迎。

    最早的法家思想实际上起源于齐国。西周建立后,周天子便大量地分封自己的亲戚、贵族以及功臣为诸侯。

    历史上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西周的姜太公姜子牙,就是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姜太公被分封到齐国之后,便在齐国上下实行礼法并用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逻辑清晰且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因此齐国也成为了各诸侯国中,法家思想的先行者,他们的思想被时人称为“齐法家”。随着时间的推移,齐国的法治思想一直传承了下来,成为了齐国历代国君遵循的治国之道。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贤臣管仲,便是用这一套具有鲜明法家思想特色的制度,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管仲在传承齐国历代先君治国之道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的法治思想加以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管仲学派”。

    百家争鸣出现之后,齐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法家思想的发源地。“管仲学派”的思想也成为了最早的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在社会上流传开后,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产生了很大影响力。在当时那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的确需要有法家这样以法律作为治理国家标准的思潮出现,来重新搭建社会秩序。很快战国各国都效仿起了齐国的法家思想,在自己的国家进行变革。这便是史书上说的“战国变法”。比较有名的像吴起、商鞅、申不害和乐毅等人都是法家学说的忠实粉丝。在他们的推动下,带有法家色彩的变法很快就在各国开展了起来。

    法家思想的践行者——商鞅变法

    事实证明,法家思想的出现,的的确确是符合时代的潮流,顺着历史的车轮的。变法不仅使得各诸侯的国力强大了起来,还推动了中国社会封建因素的出现,让原本已经濒临崩溃的奴隶社会直接走向了灭亡。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全方位为封建社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那么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是政治方面。对于吴起和申不害这几人的变法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但是商鞅变法肯定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后,商鞅便遵循着法家思想在秦国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商鞅最先变革的就是土地制度。西周的时候实行的是井田制,全国上下的土地都属于周天子和公家所有,禁止私人买卖。进入春秋之后,这种土地制度便难以为继,大量的农民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这种情况下,各国为了自己的税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土地的私人买卖。

    商鞅的变法,直接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在国家层面上允许了土地自由买卖。这种改变,完全击垮了奴隶制社会的基础。在新的土地制度下,社会上慢慢滋生出了封建因素,封建社会的雏形逐渐出现了。除了土地制度上的变革,商鞅在行政制度上的变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商鞅吸取了西周灭亡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教训。

    在秦国的地方管理实行县制。由中央政府派官员负责地方上的大小事务,地方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

    这一变革的影响,想必大家翻阅史料时,都有看到过。县制的推行,取代了西周的分封制。而秦朝建立后,县制又发展成为了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地方行政制度,甚至直到今天也意义非凡。但除了这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影响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影响鲜为人知。夏商周时期,中国虽然进入了阶级社会,但是此时社会的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遗留下了许多原始社会时期的习惯。就比如说血缘纽带关系。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那些分封的人多多少少都跟周天子沾亲带故。县制实行之后,这种血缘纽带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进步的一大表现。

    法家学说代表的是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本人也是新兴地主中的一员。在地主阶级出现之前,社会上只有那些贵族才有资格掌握权力。一些腰缠万贯的地主,空有财富却没有办法更进一步,进入官场掌握权力,普通百姓更是入仕无门。针对这一情况,商鞅在秦国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奖励耕地和军功的爵位制度。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原本依靠分封制获得权力的旧贵族,如果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就无法一直待在特权阶级的位置上。反之,一些拥有财富的大地主和普通百姓,则可以通过这一制度被授予爵位,成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贵族。

    总而言之,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进步且超前的。在他主持变法之后,秦国很快就从一个偏僻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最后更是灭亡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秦朝。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法家思想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法家学说对思想层面的影响

    法家观念作为一种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的政治经济方面。法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影响了战国时期人们的传统观念。

    百家争鸣之前,礼乐思想告诉人们要尊卑分明,严格遵守各个等级规定的礼仪。百家争鸣时,儒家学说更是想要复兴礼乐制度。法家学说的出现,打破了礼乐制度的陈旧观念。法家学说认为,人性本恶。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并且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无论对一个人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人的本性都会让他最终选择不择手段的去获取利益。《商君书》中写道:“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此民之情也”商鞅对于人的本性看得很透彻,人永远都不会满足现状。如果饿了就会去找食物填饱肚子,累了就会找机会透露。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趋利避害才是人的本性。

    结语:

    因此,法家学说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利益。站在法家学说的立场上,儒家学说以及其他派别“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本站不住脚。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益。所以法家学说鼓励人们去追求利益,而不是践行所谓的仁义道德。这种思潮也取代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战国时期教育观念中的主流。法家思想极大地改变了战国时期人们的传统思想,从此重利思想便成为了中国社会上一种经久不衰的潮流。

    参考资料:《韩非子》 《商君书》



  • 上一篇:被称为“玄学”的道家思想如何形成的?对世家有哪些影响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