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柳永词《雨霖铃》赏析
时间:2019-07-09 12:02:07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2364次
人人都有少年时,人人都有任性纵情时!因为一首个性十足的《鹤冲天》,宋仁宗一道“且去填词”的旨意就将柳永的仕进之路给截断了。因此,柳永的一生可谓是历经磨难。年近半百时,柳永才以特奏名身份被取为进士。这期间,他经历了无数个漫长而痛苦的日日夜夜,伴随着很多次和京都汴梁的痛苦告别。
在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中,离别的愁绪铺天盖地而来。这离别中夹杂着很多不舍,很多无奈,很多迷茫。从中,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面对现实的残酷,曾经年少无知的我们不也有如此彷徨和无助的时候嘛?
这首词虽然距离我们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但至今读来仍然动人心弦,令人泪目。其中所写的离别应当就是柳永与京城汴梁,那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地方,无数次离别中的一次吧!根据词中所写,这应该是较早时候的一次告别。
雨霖铃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少年时就极负才气,有功名用世之志。然而在经历了一次科考失败的打击后,他就写下了“未随风云变,怎不恣狂荡”的叛逆宣言,随后就奔向“烟花柳巷”大量创作浮词艳曲。在被仁宗皇帝一道旨意阻绝仕进之路后,柳永表面上无所顾忌,其实却过地非常狠狈。
因为他被时人冠上“浪子词人”和“无行文人“的名号以后,科举之路就更加渺茫了。但柳永并不想就此放弃,因为像众多封建时代的文人一样,求取功名是他早就确定下来的人生目标。即使他在词中表现出种种对功名的不屑,但内心里他还是十分渴望通过科考实现经世济民的人生理想的。
所以,柳永就必须重塑形象,放弃自己所沉湎“浅斟低唱”的放浪生活,离开那个让自己声名狼藉的地方,京都汴梁。这首词就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恋人间分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阙想象别后相思的酸楚和凄凉情景。整首词的大意是说:秋蝉叫声凄凉而又急促,此时已是傍晚,一对恋人要在长亭分别了。一场大雨刚刚停下,天放晴了。可是在京郊践行的席上,大家都满心苦闷,依依不舍。船家在不断地催促着出发,我们却握着对方的手,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这一路烟波渺茫,云雾笼罩,地遥天远,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会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又是在这凄凉的秋日!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恐怕是要在杨柳岸边,破晓的寒风中,独自面对一弯残月了。这一去,山高水远,长久相思,我想即使遇到再好的风景也会如同虚设。因为,我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同谁去诉说呢?
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背景,将情人间难分难舍的离别和人生的失意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意境十分伤感和低沉,令人为之动容。柳永虽然表面上放荡不羁,其实内心十分在乎科考和功名。为了改变形象,他必须离开汴京,到一个艰苦的地方进行自我救赎。唯有如此,他才能挽回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就像电视剧《知否》中的顾廷烨一样。
可是,离开汴梁以后,他又能干什么呢?又能去哪里呢?将来又会怎么样呢?对于柳永而言,这些他都没有把握。于是,他的“迷惘”就产生了!正如词中所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天地是如此阔大,但是前路却又如此多艰!
烟波浩渺,暮霭迷雾,面对恋人的离别,这“去去”的脚步十分地沉重。但是他又必须要走出这一步!在词的结构上,处于上下片连接点的“念去去”两句是全词的中心句和核心句。在此句前后的所有情景摹写都是由此延申和挥发出去的。整首词的凄凉意境和悲伤感情也都是以此为基础为底色的。
所以,后世也有很多词论家认为:词中所写的离别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情人间的离别,而是一次重大的人生抉择。这也是该词历来为人们所看重的原因。词中的深情已经不是才子的多情,而是文人对人生和未来的迷茫。正因为如此,该词也很容易引起失意之人的共鸣,令人忍不住落泪。
在古代,走科考,取得功名,学以致用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纵使天赋奇高的李白也脱不了世俗的喧嚣,直到年老的时候都还希望建功立业。对古代读书人而言,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兼济天下后功成身退,万古流芳。所以,柳永不想也不可能真正的将自己埋首于“秦楼楚馆“的。这首词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