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过的书
时间:2019-06-15 10:23:07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4215次
现实生活中引用过很多孔子说的话,他的话从哪里来的?
我想肯定与他的阅读,他的经历有关。
孔子出生在鲁国诹邑,三岁丧父,孔母携子迁居鲁国首都——曲阜阙里,这里是周公的封地,周公因辅佐侄儿周成王,儿子伯禽接班,带来周朝全部典籍,还享受与天子级别一样的“八佾舞于庭”,到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吴国的季札来鲁,留下了“周礼尽在鲁”的感叹!
孔母定居处与太庙相距很近,为孔子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五六岁便“俎豆礼容”,想必是把鲁国的典籍通读,后来去过洛阳问礼,宋祭祖省亲,肯定也有文化方面的交流。但具体多过什么书,很难说具体。
今天,把自己的研究与君分享,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进步之。
一、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是宋的三朝元老,严以律己,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妪,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每逢有任命提拔时,他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
对于此,这是孔家的祖训,孔父生孔子的主要动机就是延续香火,想必这是孔子从小就烂记于心的。
二、孔子五六岁时,孔母因势利导为其“俎豆礼容”,可想是因为去太庙观礼后的直接效应,祭祀时有三个工种,礼生、乐生、舞生。孔子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便是出自太庙。
礼是程序、乐是诗经之乐,舞是八佾舞,周礼尽在鲁,说的就是这个事。
《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十岁就读过《诗经》,后来又成为儒家经典,看来这是孔子读的第一本我们还有缘读到内容的书。
说到诗经,不妨多说几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
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
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
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收获。知道了要学《诗》、学《礼》,又知道了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偏私。
孔子之教子,实在是无异于教导门人弟子,在这方面确可为后世师道垂典示范。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孔子之教子 ,无非是以简明切要的语言,道出《诗》《礼》之学的重要作用,而这在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之中实属屡见不鲜, 孔子特别强调要伯鱼读《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
他对伯鱼说:“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
面对墙站着,那就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不能走了。
孔子强调礼、重视礼的言论在《论语》中更是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写”。
为此他要求弟子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真可谓言之谆谆、苦口婆心了。
可见孔子的启蒙教育与家教的内容,这也是阙里家风之诗礼传家的源头与佐证。
三、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到洛阳专程拜见老聃问礼乐之事。
当时孔子34岁。面对这位年轻的学者,老子讲了这样一番话: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也就是要孔子去掉骄气和奢望,审时度势,守拙归真,大智若愚。
孔子临行前,老子又给了他这样的临别赠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犀利善辩的人,如果遭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
见过老子之后,孔子还向周王室的执数(“数”即历术)官苌弘请教过音乐之事,并游览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和祭天地的社坛等。
最重要的是在后稷之庙看到了《金人铭》,在曲阜周公庙有一块金人铭碑,在中央台的《国宝档案》栏目有一期专门介绍,碑的内容介绍了孔子观碑后,教育弟子南宫括(后为侄女婿)的事件,也是唯一一次完全介绍孔子行教的场景,包含了地点、时间、内容、学生、教学导语。
四、孔子36岁时,《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后来,有孔子诗三百,皆弦歌之为证,诗经之乐都是孔子按照韶乐来正,也就相当于主旋律,孔子对“郑卫之音”大加批驳与贬抵。
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放荡悦耳,这种靡靡之音能消磨人们的意志,使人贪图享乐,颓废堕落。
今天的二人转之流,大概相当于“郑卫之音”吧。
需要结个茄子,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是指毛诗,毛诗创始人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其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立为官学;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
毛诗训诂简明,很少神学迷信内容,未被立为官学,只能在民间传授。东汉时受到重视,允许在朝廷公开传授。
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败。《隋书·经籍志》说:"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
河北河间有诗经村,是毛诗先祖居处,后来迁居浙江衢州,又迁居湖南湘潭,见一山很美,取名韶山,定居于此,有照片为证,后来出了一个伟人——毛泽东。
五、《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周公写爻辞,孔子作十翼,在唐朝之前,儒家的殿堂里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多次“梦见周公”,志在“克己复礼”。
后来周公被请出大殿,其实是在否定真正孔子的开始,
六、孔子的学生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于是孔子回答了这么一番话: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帽子,演奏就用《韶》乐,抛开郑国的音乐,远离花言巧语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