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国学文化 > 名人名著 > 正文
国学文化
  • 苏轼考卷中的一句话令欧阳修大惑不解
  • 时间:2022-08-28 10:16:19        编辑:陈心正        点击量:1349次
  • 苏轼写文章的时候,竟编造了一句古话。欧阳修读了之后连连点头,可是,他查遍古书也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苏轼最后笑着解密:“这句话是我编的。”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祖籍在河北栾城。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文采斐然,在嘉祐二年,年纪轻轻的苏轼就进士及第。宋神宗在位时,苏轼被安排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当官,可惜在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并没有郁郁寡欢,反而到处游山玩水,尽力教导学生文学。在宋徽宗时,苏轼获得大赦,回京的途中却病逝了,宋高宗时追赠他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他为“文忠”。“文忠”两个字恐怕是最高的评价了,足以见得苏轼本人的文采。

    同时期还有一位文学大师——欧阳修,他出生于绵州,在宋仁宗天圣八年就以进士及第了,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足以见得他不仅政治成就高,文学成就同样高。毕竟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同样有诸多经典作品。这两位文坛大家还有一种亲密关系——师徒。

    这对师徒的第一次见面特别有趣。当时,19岁的苏轼第一次进京赶考,而欧阳修就是考官。当苏轼看到科考题目时,自信一笑,胸有成竹地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事后,欧阳修在批改这篇文章时连连惊叹,这篇文章的主旨、立意都非常好,欧阳修忍不住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外地学生的水平往往没有京城学子水平高,整个京城文采最厉害的就是他的徒弟,难道这篇文章是他的徒弟写的?

    欧阳修想到这里有些不好意思,按道理说他应该给这篇文章第一名,但是如果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自己的徒弟,外人会不会说闲话?为了避免外人的闲言碎语,欧阳修决定给这篇最好的文章第二名。

    等到名次公布后,欧阳修才知道,原来这篇精彩文章的作者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外地学子——苏轼,欧阳修虽然官位很高,但他品性同样高,为此,他特意和苏轼交谈了一番,表达了自己的歉意。苏轼也很大度,很快就和欧阳修越谈越投机,欧阳修也趁机说出了自己心底的疑问。

    因为苏轼在写文章的时候,引用了“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翻译: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一句,欧阳修在阅卷时以为是考生在一部不知名的古书中引用出来的,当时没敢质疑,所以欧阳修就问起苏轼此句的出处,苏轼竟然也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孔融传注》。

    欧阳修是个很认真严谨的人,他回去后又仔细查阅,发现书本里并没有这句话,他实在是很纳闷,便再次去问苏轼,苏轼这才说出实情:“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之语是我杜撰的,但却沿用的是孔融的故事。”

    因为苏轼当初不了解欧阳修,怕自己瞎编的一句话会惹怒欧阳修,直到了解了欧阳修的为人,苏轼这才敢说实话。欧阳修听完苏轼的解释后,虽然当面告诫苏轼写文章引文出处要确定。但他背后却对苏轼十分欣赏,还经常和身边的人夸赞苏轼文采卓越。

    欧阳修认为苏轼的文章清新畅达,不同流俗,便认定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后来他力排众议,大力提拔苏轼,并向自己的好友梅圣俞举荐苏轼,欧阳修《与梅圣俞书》第三十一首说:“某启:承惠《答苏轼书》,甚佳,今却纳上……吾徒为天下所慕,如轼所言是也,奈何动辄逾月不相见?轼所言乐,乃某所得深者尔,不意后生达斯理也。”

    这是欧阳修写给他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梅圣俞的一封信。他不仅在信里诚心诚意的夸赞苏轼,还说读苏轼的文章,就像夏天出汗一样痛快,甚至觉得苏轼文章比他自己还要高出一头,这几句话在后来也引申出一个典故——出人头地。而欧阳修如此奖掖后进,便成了文坛的一段佳话。

    苏轼后来的成就斐然。他创作出了众多名篇,引得当时全天下的学子追捧,苏轼在书法、字画的研究上同样高深,引人深思。同样的,“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句胡编的话,也因为苏轼成了名句。

    苏轼的成就不仅仅是他的文学水平高,从小就爱读书、钻研学问,而且是因为苏轼读再多书也不会拘泥于形式,不会把自己的思想固定住,这才让苏轼成为了一段的传奇。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


  • 上一篇:咏春拳大师叶问简介
  • 下一篇:【国学大师和汉奸投降派代表】胡适先生简介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