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国学文化 > 名人名著 > 正文
国学文化
  • 王戎:神童吝啬也名士,名士多面是人生
  • 时间:2025-10-14 09:34:49        编辑:宗皓        点击量:144次
  • 在魏晋风骨的华丽史诗中,王戎像一颗镶嵌在竹林七贤中的奇异明珠,集神童的慧眼、名士的潇洒与守财奴的吝啬于一身,演绎了一段跨越七十二年的人间悲喜剧。

    王戎出身魏晋高门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官至曹魏幽州刺史,父亲王浑为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他自幼“神彩秀彻”,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其双眼“烂烂如岩下电”。 六七岁时,他就以“道旁识李”和“镇定观虎”的胆识一鸣惊人。路边的李树果实累累,他推断“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验证后果真如此。 在宣武场观戏,猛兽咆哮声震天,众人惊走,唯他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曹叡见而异之。这些传奇故事,让王戎幼年便声名远播。

    竹林清谈与文学才情

    王戎十五岁时,与年长他二十四岁的阮籍相识,两人结成忘年交。阮籍每次造访王浑,见面后便说:“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谈。”阮籍将王戎带入了当时最著名的文艺小团体——“竹林之游”,使他成为“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员。 在竹林之游中,王戎展现出超然的玄谈技巧。王济曾评价:“王安丰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他善于提出话题并抓住要领,在一次洛水边的名士聚会后,乐广问王济游玩之感,王济回答道:裴頠善谈名理,张华讲《史记》《汉书》娓娓动听,而“王安丰谈论季子、张子房,亦议论高超而玄妙”。

    王戎不仅清谈出众,更以品评鉴识能力著称。他评价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称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他对人物命运有着敏锐的预见性,曾劝告钟会“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后来钟会果然失败,时议认为这是有先见之明的言论。

    宦海浮沉与人生境遇

    王戎的仕途起步于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等职。咸宁五年(279年),他参与晋灭吴之战,督军临江,派遣参军罗尚、刘乔领军攻武昌,吴将刘朗投降。 吴平定后,王戎因军功进封安丰县侯,增邑六千户。他在荆州任上拉拢当地吴人,颇见成效,举荐了因与吴末帝孙皓不和而辞官的故吴光禄勋石伟,使“荆土悦服”。 太康三年(282年),王戎被征为侍中时,南郡太守刘肇以筒中细布五十端行贿,王戎虽未接受,却写信感谢刘肇,因此被司隶校尉刘毅弹劾。晋武帝司马炎为他开脱道:“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地不欲为异耳。” 王戎的政治智慧在“八王之乱”的复杂局势中充分展现。当赵王司马伦掌权并杀戮朝臣时,王戎因早年曾品评过司马伦亲信孙秀而幸免于难。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王戎被迫献策,建议齐王退回封地以求保全,险些被齐王的谋臣斩首,他急中生智,假装服食的五石散药力发作跌入粪坑,才逃过一劫。

    矛盾性格与历史评价

    王戎性格中存在着看似矛盾的多面性。一方面,他以至孝著称。母亲去世时,他虽不拘礼法,却因过度悲伤而容貌毁悴,需要扶杖才能站立,被称为“死孝”。晋武帝曾亲自派医为他诊疗、赐药。 另一方面,王戎又以吝啬贪财闻名。《世说新语》“俭啬”篇共收录9条吝啬鬼事迹,王戎一人就占了4条。他卖李钻核,恐人得其种;侄子结婚送单衣一件,事后还要回;女儿借债未还,他色不说,直到还钱才释然。 《晋书》记载他“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积聚钱财,贪得无厌,“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 然而现代学者对王戎的吝啬提出了新解。有人认为在曹魏以后,宗族制度趋于瓦解,个体家庭因分化而急剧增加,分配财产已成为一种社会思想要求。还有人认为王戎可能是借吝啬形象韬晦自污,避免君主猜忌,以求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和家族。

    王戎的婚姻生活却展现出另一面。其妻常以“卿”称呼他(按礼为不敬),王戎劝阻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只好听之任之。“卿卿我我”的成语即源于此,展现了他家庭生活中亲切和谐的一面。

    王戎晚年官至司徒,位列三公,却委事于僚属。 他常常骑着小马,从便门出游,巡视田园。

    永兴二年(305年),七十二岁的王戎病逝于郏县,谥号为“元”。洛阳道上苦李依旧年年结实,那位曾看透其本质的孩童,却已成历史中复杂多面的传说。


  • 上一篇:石广元:隐于贤名后的荆襄逸士
  • 下一篇:陈琳:翰墨惊涛之乱世文章与浮沉人生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中国教育部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