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在人类社会被用作驮兽已逾数千年。最早的家驴,在距今6000—5000年时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主要用于驮运。在家马出现之前,驴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被普遍使用在商业贸易中,青铜和铁器时代则广泛出现于近东地区的贸易路线上。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将驴作为驮兽使用带到了欧洲和西亚。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中国现在的家驴,皆有着非洲驴的起源。然而,4000年前我国无任何驴遗存发现。至今,学者对其如何扩散至东亚的进程仍不清楚。
陕西临潼山唐墓出土的彩绘女子打马球俑 图片采自《中国陶俑真伪鉴别》(胡小丽、韩建武著)
驴骨的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表明:墓中至少存在三头家驴。三个跖骨的尺寸,小于以色列青铜时代中期(1700BC—1550BC)的驴骨,以及大部分的现代家驴。驴骨和牛骨的年代分别为公元856—898年和公元807—882年,与墓志上的墓主人埋葬年代相吻合,表明这些动物应与墓主人同时下葬。两例跖骨的同位素数据有所不同,但皆显示两者摄取了相当量的C4植物和C3植物;结合历史文献推测,其饲料可能来源于稻、豆和粟类农作物的副产品。三头驴的肱骨的骨干剖面结构,较现代家驴和野驴更为椭圆;该特征反映了骨干在某一方向上受到了长期持续而又繁重的机械负载,如拉车、拉磨或驴鞠时的急转弯等。
唐墓出土的唐三彩驴俑 图片采自《中国陶俑真伪鉴别》(胡小丽、韩建武著)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及崔氏的家庭背景,我们的推论则进一步夯实了。打马球,即击鞠,是唐代皇家和贵族世家喜爱的娱乐活动,被历代皇帝所推崇、倡导和参与。打马球的场景,就曾出现于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李贤墓的壁画上。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僖宗对马球极其狂热,甚至利用马球比赛选用藩镇重臣。唐代诸代帝王对击鞠的喜爱,使得社会上层对其也趋之若鹜。《新唐书·周宝传》记载,崔氏的丈夫——周宝,非常善于打马球,并曾因此而丧一目。受此影响,皇家和上层社会的女性也十分喜爱击鞠。唐代陕西的墓葬,就曾出现过女子打马球俑。然而,考虑到马球对抗的激烈性和危险性,许多女性选择性格相对温顺、体型较小、速度较慢的驴以代替马。由此,驴鞠也就应运而生。根据崔氏的社会阶层背景,以及其家庭对马球的熟悉程度,崔氏很可能生前就非常喜爱并参加过驴鞠。基于“视死如生”的理念,使用驴陪葬,是冀望其在死后生活仍得以继续开展驴鞠运动。
崔氏墓出土的铅马镫 图片采自《中国陶俑真伪鉴别》(胡小丽、韩建武著)
作者:胡耀武(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胡松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8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