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健康养生 > 茶余饭后 > 正文
健康养生
  • 古代粽子有何不同:包的是黍米,也非为怀念屈原,而是调和阴阳
  • 时间:2022-06-02 16:19:09        编辑:宗皓        点击量:1362次
  •        每逢端午节,经常听到有人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投汨罗江的楚国大夫屈原,小时候也没有能力辨别真伪,只是人云亦云。但上了大学后正好学了文科,在图书馆中查资料才发现,粽子最早出现的时候其实与屈原没有半毛钱关系,实际上我国史料直到西晋年间才有关于粽子的记载,那时候屈原早已死了500余年了。
           粽子最早包裹的是黄米
           这则史料就是西晋《风土记》,其中提及“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而“角黍”就是粽子的前身。但“角黍”与今天的粽子又有很大不同。首先是用料方面,由于当时南方尚未广泛开发,人类活动仍主要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而这一带并不产今天的糯米。因此,粽子里包裹的其实是当时北方常见的黍米。
           黄米当时是重要粮食作物
           黍即黄米,不仅用作主食,还可以酿酒,因此在我国先民的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五谷之长”。每逢黍米成熟的月份,即阴历五月,皇帝会将刚刚收获的黍米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礼品,敬献祖庙;“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
           祭祀的黄米被捆成牛角状
           以黍祭祀的传统不断延续发展,加之古代阴阳调和的理论和用牛角祭祀神灵的遗风,渐渐地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祭祀食物:用属阴的茭白叶包上属阳的黍米,捆扎成牛角状煮熟,取名就叫“角黍”。吃了它,有调剂阴阳的作用,因此在西晋时期被纳入了端午节的必吃名单,成为节庆食物。
  • 上一篇:【课外阅读】欧阳修名篇《卖油翁》原文是怎么结尾的?
  • 下一篇: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心善、心宽、心正、心安!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