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亲子教育 > 综合教育信息 > 正文
亲子教育
  • 为什么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 时间:2019-01-30 20:03:49        编辑:xinzhengjiaoyu        点击量:3398次
  • Part 1

    应试教育是普通人的保护伞

    要么你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生出个超常儿童,十岁上中学,十五岁考上大学;要么是二代,孩子一出生就进了保险箱,根本不和普通人在一个跑道上竞争。

    否则的话,普通人家的孩子,有应试教育在,等于头上有一顶保护伞。

    说白了,应试教育就是通过考试,一路过关斩将进入社会的中间阶层。谋生也好,奋斗也好,总之只要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就能拿到入场券,扛得住人生的大部分风险。

    除了站在金字塔尖的那1%的人之外,要想孩子过的好一点,不可否认,应试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公平的一条路。

    中国每年有多少人靠高学历,得到了进入银行、大型国企、跨国公司、高校科研机构的机会,再看看北上广一线城市聚集了多少博士、海归,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

    当然学历并不是一切,但学历至少是一张入场券,代表你可以进去同台竞技了。如果没有应试教育,不拼学历,平常人家出来的孩子连这张入场券都抢不到。

    有专家预测中国的中产人群将会达到5亿,如果这个预测靠谱的话,应试教育还会把数量更为庞大的中下层人群往上输送。

    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社会的优质资源进行再分配,而应试教育是唯一能保证公平分配的。

    中国和西方国家不一样,人口多,资源少,竞争激烈,很多潜规则,粗暴的应试教育反而是一股清流,因为它公平。不管什么样家庭背景的孩子,上了考场做的都是同一张试卷,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不搞应试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还不是教育水平的是否提高,而是增加了寻租、贪腐的机会,谁来保障广大平民百姓的权益。

    中国2002年以后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曾有过逐渐削弱高考的趋势,当时有许多社会学家强烈呼吁,从社会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方面考虑,从中国十多亿人的福祉出发,都绝对不能动摇高考。所以,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考制度的文件。

    骂应试教育的,你们仔细想想要不是托了应试教育的福,哪有闲功夫在那儿坐着打字不腰疼呢?

    Part 2

    应试教育对普通孩子最有利

    搞应试教育,学校的培养方式就会偏向高标准、高要求,系统化。这一点,也有利于最大多数孩子。

    天赋好的孩子,天生就是学习的材料,你不抓他也能成材。可是对更大多数的普通小孩来说,如果没有应试教育悬在头上,没有高标准严要求的学习环境“逼”着他,有几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能懂得读书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都是长大了以后,回头一看,庆幸小时候有负责任的父母,有逼着他们学习上进的老师。

    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标准化、模式化,但是它能保证占社会最大比例的人口得到系统的知识和培养,获得提升自己的机会。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好事。

    如果国家提供的教育是只满足一小部分社会精英的高级产品,而不是面向更大多数人的,这才是最糟糕的事,应该被骂的事。

    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公立学校,作业多,考试多,其实这是负责任的做法。如果公立学校全部都搞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私立学校就会接棒应试教育,到时候除非孩子自已特别强,要不还是拼家长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

    中下层再往上流动天然就有一道屏障。

    对天赋极好,家世极好的孩子来说,应试教育不是刚需,他们对教育还另有需求。

    高端大气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存在并不仅仅是教育理想的体现,也是因为社会上对教育有了多层级的需求。

    条件好、背景好的孩子去更拉风的学校玩儿,必须遵循人间游戏规则的凡人,就别凑这个热闹了,姆们还是脚踏实地的攀登吧。

    北大附中就是一个例子。十年素质教育改革,令这所学校在北京教育圈中拉风到爆炸。没有班级、班主任、没有固定教室,不用穿校服,也不用上课间操。

    课程体系由四个不同风格的学院组成,学生通过选择各自的学院来完成非常个性化的学习。

    听起来好像《哈里波特》里的霍格沃茨啊!

    比如元培学院提供研究性的、与大学衔接的课程;博雅学院有跨学科的人文教育,道尔顿学院引进国外新课程。另外,学生通过书院制过集体生活,由学生自主管理。校长本人也明确说过,北大附中的改革不是和升学对接的。

    北大附中办得更像一所大学,自由自在,充满了学术气质和人文教养的一所象牙塔般的学校。北大附的学生都特爱上学,特爱自己的学校,只是家长总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儿。

    有家长说,本来我们是高分考进北大附的,当时还想冲一冲北清,两年下来,我们都把目标锁定在北理工了。

    这还没什么,能上北理工、北师大,大部分家长可以接受。毕竟这么一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很出色,到了大学阶段可能会在学术研究上表现出过人的潜质。虽然本科没上得成北清,但是这种孩子,读研读博阶段也会有好机会。

    真正难受的是那些原来有希望上北理工的,再往后退,上个什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你不心痛吗?

    中国不像美国那样有一大批代表世界顶级水平的高校,上不了哈佛、耶鲁,还有斯坦福、MIT、普林斯顿、加洲理工好多牛校,水平不相上下。中国能数得上的好大学就那么十来所,而且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差距让人觉得像穿越到了上个世纪,让家长怎么能不功利?

    北大附中这种学校,如果娃本身就很牛,实力很强,逢考必中,那么去接受一下文化熏陶是好事。可是对多数智商差不多,没那么早熟的孩子来说风险不小。

    北大附中教改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北大老师开始把上清华附中当作子女升学的目标了。

    Part 3

    应试教育下的孩子更经得起折腾

    我有个亲戚全家移民到新西兰,孩子正读二年级,一做作业就抱怨功课太多,太难,有时还哭鼻子。什么作业这么难啊?我一问,原来是12+9做不出来。好吧,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了。

    虽说在国外上学是挺快乐的,一二年级基本都还像幼儿园一样,不管你学得好赖,老师把每个孩子都当天才,整天都是你真棒,唯恐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过度的表扬让孩子像娇弱的花朵。

    还记得那个“中国老师到英国执教,大战外国熊孩子”的记录片吗?

    其中有一段我印象很深。中国老师正在上课,上的好好的,突然一个女生捂着脸哭着冲出了教室。老师吓坏了,以为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赶紧追了出去。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女生的爱豆突然宣布退出乐队了,她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跑出去放声大哭!

    中国老师表示外国奇葩学生太多,给歪果仁当老师真心不容易啊。在国内当老师想就是怎么让学生跟上老师,不掉队,学生得让老师满意才行。在这里,当老师却要围着学生转,让学生满意。

    老师表示还是在中国当老师爽啊,好想念祖国!

    中国的应试教育从小给孩子一个比较严格的环境,有明确的目标,有竞争有压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在一年级时,我们的孩子因为做不出作业哭鼻子的也是一大把,但学校不会降低难度,通过练习,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成绩。经受了一年的磨炼,到了二年级孩子们就“皮实”很多了,知道是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克服困难才是常态。

    学习的压力除了有难度之外,还包括班级里的排名竞争,北京很多小学低年级是不允许排名的,但是老师还是会悄悄地使用各种手段。

    比如每次考试后,考的好的学生老师会在课堂上点名,练习全对的在教室前站一排,老师拍照在“班校通”里展示。

    同样,成绩落后的,老师也有各种手段让他曝光!

    我记得米粒刚读一年级时,老师每次会统计班级中口算做得最慢的10个同学。

    一开始,米粒经常在里面,这事给他刺激挺大,主动要求我天天陪他练口算。

    排名、竞争确实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承受压力,不怎么快乐,但是一个月下来米粒就明白了,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得努力付出,而且克服困难后,进步的喜悦是更加珍贵的。

    适度的压力可以有效的激励孩子争取更好的成绩,只要家长正确引导,就是很好的挫折教育,反而是件很健康的事。

    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遇到挫折遇到竞争更加能客观面对,因为从学校起一路就是这么过来的。可以说,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式学校和我们的社会生态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合理性的,在学校里能适应的不错,到了社会上才更能经得起折腾。

    Part 4

    应试教育加家庭教育才是成材之路

    童话大王郑渊洁是个慈父,他也特别反感学校僵化死板的教育方式。

    儿子亚琪在不爱写作文,郑渊洁说没事,爸爸帮你写一篇。郑渊洁谁啊?知名作家,写个小学作文,那还不得齐刷刷收一排老师的膝盖。

    结果呢,亚琪回来一肚子气,对作家老爸说,自己看!郑渊洁一看,老师在他写的作文上批了几个大字:作文不能这么写,重写!

    好像父与子的漫画。

    因为亚琪一直在学校不快乐,最后郑渊洁就把家布置成教室,又请了家教,自己编了教材,儿子就一直在家上学了。

    后来,亚琪长大后,有记者问过郑渊洁怎么看这件事,郑渊洁表示过后悔的意思。他也认为,为了逃避应试教育刻意为孩子制造一个没有痛苦的教育环境,未必是好事。

    搞笑的是,他的女儿郑亚飞,坚决不肯被老爸圈在家里上学,成了全中国最爱上学的孩子,死活要到学校去。郑渊洁只好送她进了一所山区小学。对,没错就是北京山里的小学,童话大王觉得大山里的小学多么自然淳朴啊,肯定更适合孩子。

    有没有自然淳朴不知道,结果是发现卫生条件实在太差了,郑渊洁又把女儿接回城里的一所重点小学。

    唉,真不知道作家爸爸是要闹哪样?

    郑亚飞的学生生涯过得出乎意料的顺利,在北京读完了小学、中学,成绩优秀,同时被美国的六所大学录取。妹妹经历了应试教育,也许她没有哥哥的童年快乐自在,但她比哥哥出色。

    其实像郑渊洁这样的家庭,会和孩子沟通,懂得爱孩子要关注他们心灵的成长,有个会和孩子做朋友的好爸爸,实在不需要惧怕应试教育。这样的家庭最适合拥抱应试教育,也最有可能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家庭就是给人情感、蕴育人格,开发潜能的地方,能够很好的弥补应试教育的生硬和狭窄,能够做到既让孩子得到现实的磨炼,又能有效的消解掉应试教育的压力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校育才,家庭育人,两方面可以结合的很好。

    这些年来,中国的应试教育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早已不是当年死记硬背,罚抄罚站的时代了。

    公立小学要求是比较严格,课业也重,考试也频繁,我记得米粒才念二年级时就一个单元一考,期末总复习时天天考,但我们也看到了学校在教育方法上有不少改进。

    比如,难度上讲究循序渐进;低年级不特别扣儿分数,学期总评时看不到分数只有优良等级。老师总说一二年级几分之差不重要,家长不要只盯着那几分,要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这才是孩子中高年级时学习的潜力。

    作业有错不打叉,只用红笔划出来,提醒改正。老师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再那么粗暴了,但是改错这件事,老师依然盯得很紧,不及时改,马上就找家长。

    这些细节上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应试教育正在努力袪除负面影响,做到严中有宽,更加人性化地去抓学习,但是该紧的地方也不会放松。

    从高考试卷也可以看出来,高考题越来越倾向于考能力,考阅读量,考思维。

    应该教育结合了科学方法,结合了人文关怀,这条路也是可以越走越宽的。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的面前应有尽有,人们的面前一无所有。

    你可以吐槽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但是必须承认:应试教育也确实有它的优势。

    中国教育是最公平地选拔人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有个好成绩,就可以上好学校,有跨越阶层,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

    作者米粒妈,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

  • 上一篇:教育上的十种著名效应,你知道吗
  • 下一篇:习近平:“只有奋斗的一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一生”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