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位的一种。指把笔头从腰(笔头的二分之一处)到端分成三等分,中间的一分为“二分笔”。二分笔写出的笔画丰腴。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多用二分笔,以圆润而峭劲的书体风格流传后世。初学书者或书书写行书字体宜执二分处。
三分笔
执笔法之一。《集韵》:“捻,捏也。”以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捏住笔管之顶端处,站立作书。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执管法》云:“捻管: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清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执笔卷第二》云:“捻管法,黄伯思曰:流俗言作书,皆欲聚指管端,真草俱用此法乃善。余谓不然。笔长不过五寸,作草亦不过三寸,而真行弥近。若不问真草,俱欲聚指管端,乃妄论也。今观晋、宋及唐人图画、执笔图,未尝若此,可破俗之鄙说。捻管之法,可书长幅大草,犹张长史以头濡墨,岂有笔法,即醒亦称神。草无一定也,若真行不可无指法矣。”
提斗法
执斗笔的方法。清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执笔卷第二》云:“韩方明曰:提斗运肘,作榜署法也,与撮管略同。斗大则后以一指拒之,斗小则后以两指拒之。其法顺易而逆难,故不拒不可也提斗书榜字,即撮管法也。撮管不可作小楷,点画多懈。”
腕法
作书时运腕之法很重要。唐李世民云:“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自然手腕虚,则锋含沉静。”执笔不光是手指的动作,还要掌握好手腕的运用。古人说,运指不如运腕,还有的书法家有腕活指死之说,这是不对的。实际上,腕固宜活,指安得死?肘使腕,腕使指,血脉本是流通,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手臂与腕指本为一体,必然是一动则全动。此理易明。若使运腕而指意漠不相关,则腕之运也必滞,其书亦必至麻木不仁,所谓腕活指死者,不可以辞害意。不过腕灵则指定,其运动处,不著形迹,运指腕随,运腕指随,有不知指之使腕与腕之使指者,久之,肘中血脉贯注而腕也会随之而定了。周身精神贯注,则整个手臂的运动都会自然而得心应手了。所以执笔一定要自然,不可以矫揉造作。执笔用力要轻,手指和手背要作环抱状,则虎口自圆,掌心自虚。又先须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这个时候,腕子、手掌、手指、毛笔,都运用在一心了,到了熟极巧生,就是所谓心忘手、手忘笔的境界了。
北宋苏轼《东坡集》中说:“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柳诚悬之言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