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何在唐朝受到极大追捧
时间:2023-04-11 09:05:29 编辑:宗皓 点击量:1107次
引言:
大唐,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朝代。这个大一统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为中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仓廪实”才会“知礼节,“衣食足”才会“知荣辱”,唐朝政治上的统一安定、经济上的繁荣富强,在这些条件的滋养下,造就了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文化。而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可见书法艺术的重要地位,在各类文化粉墨登场,争奇斗艳的历史背景下,书法是如何突出重围,取得一席之地的呢?大唐这片沃土又为其提供了怎样的养分。
一:天下初定,拉开盛世的序幕,书法追随前人遵循法度
唐初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唐初的书法风格基本延续前朝,并且会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风格,不去追求创新,总体结构严谨、简洁。尤其是在贞观之治期间,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充分理解了“水可载舟,宜可覆舟”的真谛,更加的注重民生,采取了轻徭薄赋、任贤纳谏等政策,在这些政策下经济走向稳定,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在科举考试逐渐完善的时代,是否拥有一笔好字也会成为受到上位者青睐的一个重要条件。
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的追求可以称得上狂热,他曾对众臣表达过自己对于研习书法的心得“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由此可见李世民在书法习练上的推崇。李世民酷爱书法,并写的一手好字,他曾四处购置前朝的书法作品进行收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颇受偏爱,《兰亭集序》甚至被要求陪葬,导致至今都无法窥见其真容。李世民还特地在门下省设置了弘文馆,方便五品以上官员进入此处研习书法,这里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官办的书法学习班,这所学习班的老师也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书法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
为了更好的发展书法艺术,唐太宗首次在科举考试中设立了与书法有关的科目,这也是唐朝书法艺术能够走向繁荣的原因。对书法教育的注重,也为书法的发展昌盛埋下伏笔。统治者的偏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风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唐初的书法总体上是对王羲之书法的一种继承。这一时期书法界成就较大的,便是被誉为初唐四大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了,其中又欧阳询的书法对初唐书法风格影响较大。
欧阳询的书法在隋朝便已闻名于世,据《旧唐书·欧阳询传》记载当时唐朝人对其书法的态度“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并且还写道“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可见其书法受到当时海内外的大力推崇。其书法在遵循法度的同时,拥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被后世称为“欧体”,总体呈现工整险峻的特点,代表作有《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等,其中《九成宫醴泉铭》将欧体的“险”体现的异常充分。
二:盛世大唐,将剧目推向高潮,书法不断创新追求浪漫飘逸
经过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唐朝,迎来了它的全盛时刻。在经济方面,唐朝经济发达,无论是农业上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是商业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外贸的兴盛,都铸就了稳定和谐、衣食无忧的社会环境。杜甫在《忆昔》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见当时百姓生活的富足,在这样衣食无忧的时代,人们便有个更好的条件,去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为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
唐朝军事实力雄厚,经过数年的对外战争开疆拓土,到唐高宗时期疆域面积达到最大,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版图扩大的同时,为文化的交流发展提供了土壤。韦应物在《登高望洛城作》:“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足以见盛唐万国来朝、四海臣服的盛况,各地文化在这里相遇、碰撞、融合、发展,造就了这一时期丰富多样的书法表现形式。这时由于统治者的变化、政治的革新、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等原因,私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私塾进行学习,使得书法不再只是士族的私有物,开始向社会各界普及。
随着私学的不断发展,使得更多的寒门子弟接触教育,研习书法,有机会参与到科举考试当中,为唐朝提供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更多的人才。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大多思想前卫、才思敏捷、追求浪漫、个性张扬。书法逐渐摆脱了前朝的条条框框,更加注重情绪状态的表达,与当时自由浪漫的社会环境相呼应。这一时期诞生的草书,是对张扬自由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而以草书闻名的张旭、怀素二人更是被誉为“颠张醉素”。张旭书法突出的特点是“狂逸”,唐代诗僧皎然在《张伯英草书歌》中赞叹其书法仿佛“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堕。”由此不难看出张旭书法的狂放不羁、豪迈洒脱的风格特点。而被誉为“草圣”的怀素,则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的《自叙帖》。苏轼曾评价说:“如后人操舟,初无意于济否,是以覆起万变而举止自若”,可见狂放飘逸的风格渗透其中,浪漫主义精神跃然纸上。这时的书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
三:大厦将倾,盛世走向终章,书法发展受挫寻求新出路
晚唐时期,在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的背景下,社会方方便便都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人们的重心转移到了基本的生存上,没有闲情逸致再去研习书法,陶冶情操,书法艺术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文人墨客的风骨,不会因为挫折而消散,各个阶级不同身份的人选择不同的道路,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乱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书法在这时不再只是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它逐渐承载了更多执笔者的思想和情感。
虽然朝廷的不稳定,导致官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往往不会放弃学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往往会选择进入家族学院进行学习,使得唐朝后期家族学院得到兴盛。这也为书法艺术保留了火种,使书法艺术不至于流失。环境的动荡使得社会各界都在寻求出路,在书法理论方面,常常可以听到推倒权威、主张变革的声音。其中“书画同体”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研究,结合推断,得出了“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观点,其认为在文字出现之初“书画同体而未分”,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文字和绘画逐渐分道扬镳,才导致了文字和绘画的分流,这也成为后世研究中国文字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一时期的书法还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原本富足安逸的生活已然被动荡不安所取代,见证了社会由盛转衰全过程的杜甫,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鸣,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心中的悲悯。佛教思想使得这种悲悯扩大的同时,也给予了一种精神寄托,这一时期更多的书法家开始信仰佛教,更多的书法作品与佛教作品挂钩,例如薛稷的《信行禅师碑》、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等。
结语
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同频共振。不同的时期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书法风格的差异,但总体上它始终承载者执笔者的思想情感,成为映射当时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书法迎来了继魏晋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既有对前朝书法风格的继承,又有突破和创新,成为书法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景象。逐渐确定了传统文化核心的社会地位,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追捧的对象,一时间风头无两,连国画都难以与之抗衡。现在的书法被誉为四大国粹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益于唐朝书法的发展创新。
唐朝无论是强盛抑或是衰败,对书法作品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那些留下来的珍贵书法作品以及书法理论,都对后世书法作品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下,传统文化需要寻求新的出路,继承的同时进行创新,再创新辉煌。
参考文献:
《史记·管晏列传》
《唐朝叙书录》韦述
《唐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