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又作“码瑙”、“马瑙”、“码公”、“马脑”。玛瑙一词出自佛经,梵语本称“阿斯玛加波”,意为“马脑”。《本草纲目》:“玛瑙、文石.赤斓红色,似马之脑,故名。”即因颜色和纹理似马脑而得名。后因“马脑”属玉,故名为“玛瑙”。汉以前的记载多称玛瑙为“琼玉”或“赤玉”。
玛瑙是以玉髓(隐晶质石英)及蛋白石为主要矿物组成的纹带状混合玉石。它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几种矿物凝聚一起,经过长期风化而成的。块体不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玻璃至蜡状光泽,密度大,摩氏硬度6.5~7,比重2.65。
切开的剖面可以看到由灰、白、红、绿、紫、黄、淡褐、淡蓝等多种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圆状、波纹状、层状或平行条带状。玛瑙很多,成色差异也很大。按其层纹和颜色区分,有缟状玛瑙、苔纹玛瑙、碧玉玛瑙、珊瑚玛瑙等,故俗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其中,有红色纹带者最珍贵,称为“红缟玛瑙”,古人云:“玛瑙无红一世穷。”严格地说,没有纹带花纹的特征,不能称玛瑙,只能称其为玉髓,而现今市场上一些没有纹带花纹的玉髓也称为“玛瑙”。
玛瑙的产地,曹昭《格古要论》云:“多出北地、南番、西番,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刀刮不动。”顾文荐《负暄杂录》称:“马脑品类甚多,出产有南北,大者如斗,其质坚硬,碾造费工。根据现今探明的情况,主要产于德国、捷克、乌拉圭等地,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和华南也有出产。
玛瑙多彩而文理交错,《石雅》云:“玛瑙以文采著。'因此很早就被当做宝石制作工艺品。后又被认为是长寿之石,能使佩戴者愉快、自信,甚至加以医用。《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记载:“玛瑙味辛,性寒无毒,可用于眼科。目生障翳者,用玛瑙研末点之,疗效甚佳。
中国利用玛瑙的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中就发现有玛瑙制者,可见最初只是将玛瑙当做一般矿石利用,后来逐渐利用其多彩的颜色和条纹作为装饰品。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出土有多组由玛瑙珠串成的项饰、腕饰、发饰,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王墓共出土了234件玛瑙环,一般呈玻璃状,器形以棱边环为主,另有扁边环和立边环。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一件玛瑙镶金牛首杯,器红色,晶莹透明,色彩艳丽,制成牛首形,造型优美,弥足珍贵。此后玛瑙一直是重要宝石,或作佩饰,或作器皿,在民间及宫廷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