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汉族传统工艺品,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也有使用其他金属做胎的,如金银胎掐丝珐琅等。
珐琅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
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
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其中掐丝,即将压扁的铜(银)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
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元代掐丝珐琅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
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掐丝珐琅器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造珐琅技术后,为符合中国统治者的审美趣味,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制品,但装饰品方式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的艺术韵味。
到了明代虽然明初掐丝珐琅工艺已逐渐被朝廷重视,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与仕宦商贾珍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然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15世纪以后,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