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收藏知识 > 古籍善本 > 正文
收藏知识
  • 大陆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状元试卷
  • 时间:2019-09-20 15:10:04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2586次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中状元几乎是古代所有学子读书的最高愿望,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许多年,就盼金榜题名的那一刻真的到来。状元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从古到今,一直都有。古代的科举一般三年一次,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全国只有一位;现代的高考一年一次,各省都会有文理科状元。但是古代参加考试的人数肯定没有现在多,所以从竞争程度来看,难度应该不相上下。

         

           古人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高中状元可谓是四件事中最大、最难、最激动人心的。科举制度从隋朝正式诞生,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多年。在这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古代有不计其数的学子,但是只产生了500多位状元,含金量相当高。

           众所周知,现代高考只问答案的对错,字迹能看清就行,好坏并不会影响分数。但是古代不同,古人写字全部是用的毛笔,因此对试卷字迹的要求相当严格,一份字迹不堪入目的考卷,即使你的内容再有文采,也可能被当作废纸丢在一旁,考官看都不会看。因此,古代的学子不仅要研读四书五经,若想金榜题名,练字也是一项必修课。

                

           那么古代考生的试卷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由于战乱的原因,古代科考的试卷基本都已经毁坏丢失,但有幸的是,古代一位状元的后人,保留了一份祖先的试卷,并于1983年捐献给了国家,现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

           这位状元的名字叫做赵秉忠,主要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他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先是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又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追赠太子太保。

         

           赵秉忠的这份状元卷共19折册页,横长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当时的万历皇帝明神宗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下面为正文,共15折,每折6行,全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最后三折内容为当时的读卷官的职位与姓名。这份保存完整的状元卷真迹现藏于山东青州博物馆。

           从图片可以看出,整份试卷全篇无一处错误、涂改之处,其字迹工整堪比如今的印刷体,但是又多了一份生气,一点一横,无不体现出深刻的功底。在考场的巨大压力下,还能写出如此字体,相信放在现代,一定会秒杀很多所谓的“书法家”吧!

         

           赵秉忠状元卷不仅字迹一绝,能够得到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其内容也是冠绝一时。当时的考题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全篇紧扣主题,先是开门见山的指出帝王要想把国家治理的和谐昌盛,就必须要有“实政”和“实心”,也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接着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又在结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严格选拔和考核各级官吏、广开言路、抓好教育、加强军队建设、安定民心、提倡节约、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等十条建议。

         

           在4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赵秉忠不怕冒犯皇上威严,敢于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考卷上仗义执言,针砭时弊,大胆提出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敢于拿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做赌注,这在古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当时的万历皇帝,也确实没有辜负赵秉忠的一番爱国热血之情,不仅虚心纳谏,还钦点其为一甲状元。即使在今天,赵秉忠的许多建议仍然有借鉴意义。

         

           一般来说,中榜之人的试卷,都是古代国家的重要机密,由朝廷专门保管,那么赵秉忠的这份状元卷是怎样从宫廷流失到民间,又恰巧传到自己后人手中的呢?这恐怕是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份状元卷才得以保存下来,我们今天才有幸目睹古人的风采。那比印刷体更好看的字迹,足以令今天很多书法家都自惭形愧吧!
  • 上一篇:台北故宫典藏善本古籍,从文渊瑰宝到天禄琳琅、宛委别藏
  • 下一篇:宋元本上的伪印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