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中状元几乎是古代所有学子读书的最高愿望,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许多年,就盼金榜题名的那一刻真的到来。状元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从古到今,一直都有。古代的科举一般三年一次,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全国只有一位;现代的高考一年一次,各省都会有文理科状元。但是古代参加考试的人数肯定没有现在多,所以从竞争程度来看,难度应该不相上下。
众所周知,现代高考只问答案的对错,字迹能看清就行,好坏并不会影响分数。但是古代不同,古人写字全部是用的毛笔,因此对试卷字迹的要求相当严格,一份字迹不堪入目的考卷,即使你的内容再有文采,也可能被当作废纸丢在一旁,考官看都不会看。因此,古代的学子不仅要研读四书五经,若想金榜题名,练字也是一项必修课。
这位状元的名字叫做赵秉忠,主要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他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先是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又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追赠太子太保。
从图片可以看出,整份试卷全篇无一处错误、涂改之处,其字迹工整堪比如今的印刷体,但是又多了一份生气,一点一横,无不体现出深刻的功底。在考场的巨大压力下,还能写出如此字体,相信放在现代,一定会秒杀很多所谓的“书法家”吧!
赵秉忠状元卷不仅字迹一绝,能够得到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其内容也是冠绝一时。当时的考题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全篇紧扣主题,先是开门见山的指出帝王要想把国家治理的和谐昌盛,就必须要有“实政”和“实心”,也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接着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又在结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严格选拔和考核各级官吏、广开言路、抓好教育、加强军队建设、安定民心、提倡节约、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等十条建议。
在4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赵秉忠不怕冒犯皇上威严,敢于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考卷上仗义执言,针砭时弊,大胆提出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敢于拿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做赌注,这在古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当时的万历皇帝,也确实没有辜负赵秉忠的一番爱国热血之情,不仅虚心纳谏,还钦点其为一甲状元。即使在今天,赵秉忠的许多建议仍然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