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底,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奉命由邳北南下灵璧、泗县地区,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十一月二十七日黄昏,部队由陇海路南戴庄向灵璧境内张山口一带进军。原南进支队先遣第一梯队由队长李浩然率领,先行到达张山口一带。
双沟、渔沟据点的日军得知张山口地区有八路军部队在活动后,迅速派遣五百多名日军,乘坐二十五辆汽车、四辆坦克,发起突然袭击。
第一梯队的嗅觉也很灵敏,他们获悉日军出动的消息,马上悄然转移,离开了张山口一带。然而,南进支队的大部队并没有得到这个情报,仍按原计划进抵张山口,结果在二十八清晨与日军狭路相逢!
当时的情况下,主力部队早已接到命令,必须尽快南下。南进支队首-长当机立断,命令以一营(主力营)一连一排迅速抢占张山口南山,阻击日军,掩护大部队向安全方向转移。
张山口南山面积仅有0.3平方公里,高约七、八十米,好在东南面有一座九顶山,两山相望,成为一个天然的阻击阵地。
一排长宋连珠接受任务后,立即率领全排(共30人)轻装跑步奔向南山,抢占了制高点。
当一排刚刚到达山顶时,就发现数十名敌人也向山上爬。宋连珠马上对兵力、火力粗略地作了部署。敌人刚爬到半山腰时,就遭到一排指战员的猛烈射击。
累得喘不过气的鬼子,被这突然的火力打得措手不及,被击毙十余人后退回山下。这样,一排就争取到主动,为完成阻击任务创造了条件。
在敌人还没有发起二次攻击的间隙,宋连珠迅速根据地形和敌人兵力的实际情况,把兵力重新作了调整和布置,当机立断地决定采取重点防卫、少摆多囤的原则,否则以一个排的兵力是无法坚守一天的。
在兵力布置上,把轻机枪控制地形位置极好的山南面突出部,并把全排所有的好子弹集中起来给机枪使用,规定射手原则上只用点射;另以一个小组占领山的东面山腰上部,构成交叉火力。
以上这两个位置,估计是敌人攻击的必经之路。
其余兵力布置在山顶西面和西面的有利地形,构筑掩蔽工事,并向各自方向严密警戒。他们的任务,一是增强支援前沿的战斗;二是在必要时组织反冲击。这样一排就保持了一定的预备力量,增强了防卫阵地的持久性,而且也避免过早地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敌人遭八路军第一次击退以后,又重新组织进攻。在加强火力掩护下,向山上冲击。一排将士以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大无畏精神,与敌人决一死战。
上午7时许,敌人为争夺南山的有利地形,对一排阵地组织了第一次进攻。一排在敌人接近阵地40米左右时突然开火,打乱其战斗队形,并乘势以一个班从右面向敌实施反冲击。十多分钟后,日军终于溃退下来。
战斗进行到上午11时左右,一排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三次攻击,也牺牲了不少人,三个班长全部阵亡。这时,宋连珠接到支队首-长的命令,一排继续坚守到黄昏,掩护主力完全转移到安全地区。
宋连珠根据这一指示,利用战斗间隙,召开战斗会议,对全排进行动员,干部、战士,战斗情绪非常高昂,信心十足,决心为全局的需要,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极其艰巨而又非常光荣的战斗任务。
13时至16时左右,是一排战斗最紧张、最艰苦的一段。敌人攻大半天未能前进一步,于是从九顶山方向调来炮兵,采取以猛烈炮击掩护冲击的战术,连续向一排阵地发起3次攻击,却每次都被击退。
因为战斗发起非常突然,一排的防御阵地没有较好的掩蔽工事,又遭受敌人炮火的连续轰击,所以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打到最后,整个一排只剩下宋连珠及三名机枪组战士了。但他们四个人仍以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死死地守住阵地。
下午17时左右,宋连珠于次接到支队首-长让他们撤退的命令,才带着三名战士离开张山口南山,最终与南进支队主力胜利会合。
在这次战斗中,一排面对五倍之敌,血战十几个小时,由于全体指战员沉着应战,机动灵活,英勇顽强,毙伤敌五六十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保障了支队主力安全转移。
尤为值得一提的,一排兵力处于劣势,只有30人的一个排,武器则只有一挺轻机关枪、几种老式步枪,子弹也非常有限,而且是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独立作战,全排指战员入伍全都不到一年,战斗经验极为欠缺。
敌人则是150多名训练有素的日军,他们武器装备不仅质量好、数量多,还有炮火的支援,作战经验也比一排丰富。
可以说,一排在各方面都处于严重劣势。然而就是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一排指战员由遭遇战仓促转入阵地防御战,竟能激战终日,打退了敌人的6次攻击,守住了阵地。八路军在处于全面劣势的情况下,却完成了极其艰巨的任务。可以说,这是抗战史上一个极为少见的战例。
战后,支队首-长给这四名干部战士都予以职务上的晋升,任命宋连珠为一营二连连长,其他三名战士也分别任命为排长或班长。
支队还将他们的战斗事迹上报到山东纵队,树立了八路军将士面对强敌、血战到底的典范,也使得张山口战斗成为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