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兵家之仙,韩信每一战都堪称传奇,比如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然而,对于其中的潍水之战,清朝曾国藩却提出质疑,认为司马迁记载的潍水之战不靠谱,难道《史记》虚构了韩信击杀项羽头号大将龙且这一战的过程?
要探究此事,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潍水之战的过程。
一,韩信一次贪念,导致潍水之战的爆发
韩信灭了燕赵之后,引兵东进击齐,但还没到齐国边境,却传来一则消息:一个叫郦食其的老头,已经劝说了齐国投降刘邦。因此,韩信原本就算了,转而准备攻略其他地方。
然而,范阳辩士蒯通却对韩信说,刘邦让你攻打齐国,但没有下令让你停止,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蒯通成功挑动了韩信的贪念,所以韩信立即进军齐国。本已投降刘邦的齐国,猝不及防之下一败涂地。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自己,就把郦食其给煮了,然后立即向项羽求援。
项羽还是挺讲义气的,就派了手下天字第一号将军龙且,亲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众,隔着一条潍水河,在韩信对面摆开阵势。
二,韩信以寡击众,如何打赢潍水之战击杀龙且?
龙且出兵之时,有人献计献策:认为韩信远道而来,且士气正盛,不如坚壁清野,与韩信对垒僵持,再让齐王鼓动沦陷区百姓,让韩信断粮,最终韩信会不战自败。
计策不错,但龙且轻视韩信,“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认为僵持对峙如何能得到战功?所以,龙且准备渡河主动进攻韩信,不愿打持久战。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见到龙且到来,连夜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现在韩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吸引龙且渡河而后放水,韩信办法是:率领50%的兵马,涉水进击龙且之阵,挑逗龙且。
好嘛,龙且本想主动进攻,不想韩信却先下手了,于是龙且立即出兵迎击。但韩信假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就毫不犹豫的率军渡河进击。
这时,韩信做了两件事:一是让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导致正在渡河的龙且兵马损失无数,二是韩信趁势凶猛截杀,杀死了龙且,歼灭了渡河齐楚联军,取得潍水之战大胜。
三,韩信潍水之胜的关键,却遭到曾国藩质疑
从整个潍水之战来看,韩信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水攻”二字:先让龙且大军损失无数,再破龙且兵马的胆量,最后将龙且大军分割两岸,由此韩信才能取得潍水之胜。
自汉到清,潍水之战一直被历代兵家视为经典战例,未有人对此质疑。然而,清朝曾国藩却认为潍水之战断不可信,原因如下:
用沙袋堵塞潍水,会出现两个现象,即“下可渗漏,旁可横溢”,除非严格的工事,否则根本无法堵住河水。既然无法堵住河水,那么《史记》中记载的潍水之战,自然就不可信了。毕竟,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一夜形成的沙袋工事,肯定不严格。
难道韩信潍水之战的传奇,是司马迁等人虚构潍水之战的过程?结合史料记载,有学者实地考察了潍水,取得一个重大发现,驳斥了曾国藩的质疑。
其实,曾国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潍水情况比较特殊:一是当时11月份,河水本就较少,二是潍水的水量一直不大,且自古就有现成的堰坝,三是学者实地勘察发现,作为战场的潍水河床,质地不是泥沙,而是石块,这是潍水之战中一直被人忽略的地方。
所以,本来潍水流量不大,有现成的堰坝,又遭遇11月的枯水期,所以韩信才能一夜用沙袋筑成工事,堵塞潍水河。而潍水河床是石块,这是沙袋堵塞潍水河的一个关键,如果是河床是松软的泥沙,那么沙袋堵河,肯定不容易筑成大堰。另外,河床坚硬、水量较小,便于河床上行走战斗。
显然,曾国藩对潍水之战的质疑,说明了他的无知。韩信不仅有军事谋略,还懂得天文地理水文等,总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出最适合的克敌之策,这才是兵仙风采。曾国藩一辈子打“呆仗”,韩信一辈子打“仙仗”,两人差距的确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