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以“咚咚”的声音来形容心跳,人们也常以“咚咚”的声音来形容鼓声。也许是两者的声音极为相似,因此,鼓声往往能带给人以力量。
鼓,作为世上最为悠久的乐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人类文明从蛮荒到繁荣的每一步。
战争之鼓
宋襄公作为春秋时期宋国的第20代国君,因为盂地会盟时未带兵卒被楚王活捉,以及泓水之战时坚守礼义被楚国打败两件事,留下了争议。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宋襄公的作为,实在是有些愚不可及,可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却也正好是当今有所缺失的。结果不难猜测,宋国的军队战败,宋襄公也受到了重伤。在大家开始埋怨宋襄公时,宋襄公却仍在坚持:“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这里的“不鼓不成列”,是击鼓进攻的意思。
人在战争的过程中是渺小的,所以用人声呼喊的方式调整队形,在变数众多的战场上,根本起不到作用。这个时候,战鼓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战鼓不同的击打方式,不仅可以发出种种信号,还可以鼓舞士兵的士气。《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利用了这点。
当科技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人们往往将解释不了的事情进行了神化,认为这个世间的万物都是由神来操控的。于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希望能够直接与神进行对话,倾诉他们的需求,祭祀活动也由此产生。
其实,“以乐通神”的观念自古就有。无论是《史记·孝武帝本纪》中,汉武帝向公卿们询问:“民间祠尚有鼓舞之乐,今郊祠而无乐,岂称乎?“,还是《周礼·春宫·大司乐》中:”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都体现出了这种观念。甚至在《周礼·春宫·大司乐》中,还透露出一丝“以乐降神”的意味在里面。
《国乐大典》第二季第一期,在玖木乐团演奏完毕后,节目组请出了国内打击乐泰斗人物安志顺老先生。老先生一出场,全场人员均不约而同的起立以示尊敬。
88岁的老先生自1947年开启他的鼓乐人生,至今已经72年。安先生的音乐事业可以说是伴随着新中国一起发展过来的,上个世纪40年代刚刚入行的他,在50年代就已经被誉为“东方的鼓神”。
作为安老先生代表作之一的《老虎磨牙》,是以唐诗《猛虎行》和陕西渭北民间击乐为素材创作。老先生运用了大镲和大鼓的多种演奏手法,加以节奏和力度的多重变化,生动的刻画了一只在隐藏在深山之中磨牙的猛虎以及它奔驰下山的迅猛姿态。曲子大致上分成了两个阶段:慢板和急板。
在进入慢板之前,通过鼓、锣、板、镲的配合营造出了在秋虫嘶鸣衬托下的愈发寂静阴森的山林,将听众的紧张感带动了起来。当曲子进入慢板之后,演奏者会用抓击得方式在大鼓上击打出“扑扑”的音响,同时配合其他乐器,模拟老虎踏着干枯的草叶下山觅食的走动声。就在听众的紧张感达到极致的时候,大镲几声磨击,带来了阵阵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