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说明:我正在看电视剧《伟大的转折》,里面多次出现曾希圣和钱壮飞两位负责电台的同志,他们多次破译敌人的电报,为红军取得胜利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毛主席发动文革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党员干部。但是,被林彪和“四人帮”利用了,变成打击老革命的借口,阻碍了社会进步,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曾希圣同志、潘汉年同志就是受害者之一。
曾希圣(1902-1968年7月15日) ,曾名曾勉,湖南资兴人,革命家、政治家,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山东野战军第7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曾希圣,字腾光,曾中生之弟。清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十生,兴宁县东乡州六司(今资兴市州门司镇)牵牛坳人。7岁时,启蒙于祖父开设的“黄阳书馆”,12岁时,入县立汉宁高等小学校。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受到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5月,参加第三师范学校“驱刘”大学潮。1925年6月从省立第三师范毕业,次年1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后改入“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同年7月,参加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的团指导员、汉口教导团军事队队长等职。
1927年“七•一五”事件后,曾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秘密从事兵运工作。不久,被派往河南到樊忠秀部教导团任政治教官。次年,转烟台刘珍年部任政训处科长。1929年,在天津唐生智部任少校参谋。1930年,调汉口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秘书长。同年冬,调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侦察科长,侦获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军事计划。1931年冬,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长。次年,参与创建中共中央军委二局,被任命为该局首任局长兼红一方面军二局局长,为后来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作战提供了大量准确情报。1933年8月1日,共破泽敌人密码100本,曾希圣因而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评价,赞扬他是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从江西抵达陕北,在这段时间里,曾希圣和他领导的二局,多次截获并破泽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密码,为保障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长征结束后,毛泽东高度评价二局,称“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象打着灯笼走夜路。”
1937年2月,曾希圣被派到延安抗大学习,8月毕业。后主持编写《谍报勤务》一书。次年底,抽调到中共中央社会部工作。1939年4月,被派往重庆,在中共南方局负责情报工作。1940年,辗转至安徽。1942年初“皖南事变”后,负责收容安置突围的干部、战士的工作。2月,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七师政委(师长未到职),负责筹建新四军第七师。后又兼任中共皖江区党委书记,开辟皖江抗日根据地,同时发动根据地军民从事大生产运动,创办一大批军需民用工厂,故当时有“富七师”之称。1945年8月日军投降时,七师由创建时的1900人发展到3万余人,解放区达15万平方公里,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1946年初,曾希圣率七师移驻鲁南陶庄。5月,指挥部队攻克枣庄。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次年5月,任中原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参谋长,后兼任豫西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3月,调合肥任中共皖北区委(省级)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
1952年1月,中共皖南区委、皖北区委合并为中共安徽省委,曾希圣先后任省委书记、第一书记。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60年10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曾希圣在主持安徽工作期间,注重调查研究,敢于开拓,大力发展生产力。1950年11月,兼任治淮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治理淮河工作。此间,他提出“疏浚、复堤、蓄水三项工程结合进行”的“蓄泄兼顾”的治水方针。接着根据治淮经验,总结提出以“改变夏秋两季收成的比重,扩大夏季作物面积;改种耐水作物和高产作物;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实行精耕细作”为基本内容的农业“三改”方针。
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安徽同全国一样,农业生产连续数年急剧下降,普遍出现“饿、病、逃、荒、死”现象。对此,他对当时农村的情况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只有把社员的物质利益同生产效益直接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因此,决定从农业生产责任制着手,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为此确定“包产到队,定产到田,以产计工,大农活包到组,小农活包到人,按大小农活的用工比例计算奖赔”(简称“责任田”)的办法,并亲自带领工作组到农村搞试点,形成《关于推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办法的意见》的文件,使“责任田”很快在安徽得到推广。1961年底,全省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责任田”,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年,安徽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责任田”被城乡干部群众称誉为“救命田”。1962年1月后,“责任田”被当作“单干风”、复辟“资本主义”而受到中央严厉批判。2月,曾希圣被撤销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务,调上海专职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实际上是“赋闲”。1965年秋,调成都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严重批斗。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病逝。1978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责任田”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在中国农村推广,并以此拉开了中国体制改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