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朱棣)与姚少师(姚广孝)之力也。——李贽
明朝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件政治事件,就是靖难之役了。燕王朱棣以区区北平(今北京)一隅之地对抗拥有正统加持的明惠帝朱允炆,最终实现反杀,完成了从藩王到皇帝的逆袭,纵观明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靖难之役绝对是一个孤证。从西汉的七国之乱、到西晋的八王之乱、从大唐的安史之乱再到后来的三藩之乱。他们的实力远比朱棣强得多,他们能动用的资源远比朱棣多得多,那为什么只有最不可能成功的朱棣成功了,这一切除了朱允炆的昏招迭出以及朱棣麾下将士用命外,最关键的就是朱棣有个超级智囊,也是靖难之役的“总参谋长”,他就是和尚姚广孝。
姚广孝,字斯道,法名道衍,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八年(1375年),大明帝国的缔造者、明太祖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被授为僧官,留在南京,讲习佛法。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去世,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姚广孝被派北平庆寿寺担任住持,从此与当时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结缘。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朱允炆上台后,实行削藩之策,相继削除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等封国。 姚广孝见朱棣因为朝廷削藩惴惴不安,遂密劝朱棣起兵造反,但当时天下太平,大明属于上升期,朱允炆又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接班人,朱棣实在没有实力也没有借口造反,对姚广孝的密劝,始终无法下最终决心。姚广孝见朱棣犹豫不决,遂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以天命、面相等“忽悠”朱棣造反,最终朱棣在姚广孝的“忽悠”以及朱允炆的压力下,逐渐走向了造反的道路。当时,北平城内有5000忠于朝廷的明军,朱棣只有800名护卫,且武器装备严重不足。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秘密打造武器,并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以掩人耳目。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一切准备就绪后,朱棣采纳姚广孝“清君侧”的借口,宣布“奉天靖难”,为期4年的靖难之役正式打响。在靖难之役中,姚广孝为朱棣多方谋划,并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为朱棣筹集粮草,补充兵员,让朱棣有了一个稳固的后方。同年十月,明军主帅李景隆趁朱棣袭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朱棣主力不在北平的时候,率军围攻北平。姚广孝从容指挥燕军,粉碎了李景隆的进攻,后又配合朱棣,里应外合,大败李景隆于北平城下,歼灭大量明军有生力量。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大败,麾下第一名将张玉战死,朱棣一时间产生了悲观消极的情绪,想着退兵打退堂鼓。 姚广孝闻讯后,写信劝谏朱棣“坚持就是胜利”,并为朱棣前线输送大量的兵员的装备,提振了朱棣的决心以及燕军的士气。姚广孝还建议朱棣,不要纠结一城一地的得失,充分发挥燕军骑兵多,机动力强的优势,直袭南京。朱棣恍然大悟,遂拣选燕军精锐,长途奔袭,一路打到长江岸边,将明军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渡过长江,攻入南京,同年改元永乐,朱棣成为大明新的主人,是为明成祖。
永乐二年(1403年),朱棣大封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多次在公开场合称姚广孝是自己的萧何、张良。此后,朱棣多次远征漠北,姚广孝受命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后又受命教导皇太孙朱瞻基,可谓两代帝师。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朱棣下诏废朝二日,追赠姚广孝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 朱棣评价姚广孝道:“广孝器宇恢弘,性怀冲澹。初学佛名道衍,潜心内典,得其阃奥,发挥激昂,广博敷畅,波澜老成,大振宗风,旁通儒术,至诸子百家无不贯穿,故其文章闳严,诗律高简,皆超绝尘世。虽名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不及也。广孝德全始终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泽被后世,若斯人者,使其栖栖于草野不遇其时以辅佐兴王之运,则亦安得播声光于宇宙垂功名于竹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