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英雄模范 > 正文
学习园地
  • 潘际銮-中国高铁:90岁老人身价千亿却每天骑自行车上班
  • 时间:2019-04-25 15:48:55        编辑:xinzhengjiaoyu        点击量:2675次
  • 在清华园里,曾经还能看到年近九旬的潘老骑着电动自行车带着年过八旬的李老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兜风。人们纷纷感叹,这不就是神仙眷侣的样子吗?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曾在从东京开往京都的新干线上对记者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40年沧海桑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高铁大国。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高铁运量最多、高铁等级最高……

    无数的成就和每年超过10亿人次选择乘坐高铁,在我们享受高铁带来的便利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日以继夜的心血付出。但他们的名字,我们往往无从知晓,更没有办法感谢。


    昨晚的《朗读者》节目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

    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时至今日,中国高铁不仅遍布全国,更开始走向世界。

    中国高铁上立硬币能始终竖立不倒的传说曾惊艳全球,国外网友在体验了中国高铁后更是纷纷表白。

    这一切,潘老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自豪地说:“中国已经在高铁和核电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焊接技术过硬。中国钢轨焊接的水平超过世界任何国家,超过欧洲,超过日本,超过美国。”


    而潘老,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焊接第一人。


    潘老今年90岁了,他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投身科学,用知识救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里,为我们建设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


    他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传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潘老在江西九江的老家被日本人炸平。他一边逃难一边坚持学习,在6年时间里念了6所中学,16岁那年以云南省状元的身份考取了西南联大,攻读工科机械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潘老青年时代最好的写照。

    在《朗读者》节目中,节目组和潘老特意选择的便是当年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写的那篇著名的檄文——《告全国民众书》。


    节目组除了请来近十位清华校友与潘老共同朗读这篇血泪檄文,还邀请了十多位当年西南联大的清华老校友: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等等在场外一同朗诵。


    老人们的总年龄加起来有1200岁,但当他们读起这一段“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时,依然像几十年前一样心潮澎湃,群情激愤。


    是啊!没有国,哪有家?

    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


    他说: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

    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或许根本无法体会当年人们的心情。


    回首往事,潘老依然感慨万千:“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我来说,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所以,读书纯粹为了求学问,将来能够救国和报国,功名利禄那时根本没有想过。”


    国难当头,青年学子必然挺身而出。潘老和无数爱国青年就这样把满腔热血投入到了救国报国的滚滚大潮之中。


    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战结束后,中国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回到清华园的潘老,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报国之路。


    他立下宏愿,要把中国的焊接技术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 上一篇:于敏院士简介:中国氢弹和中子弹之父
  • 下一篇:南沙海战一等功臣杨志亮职务调整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