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说明:国家强大,离不开国防高科技!否则,国家再富有,也会被强盗霸占!两弹元勋,指为两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主要人物有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等人。
我正在看电视剧《国家命运》,记录了这些科学家的辛勤付出的部分过程,他们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方定,1928年12月21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籍贯四川自贡,核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3年王方定从四川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8年开始从事核武器研制中的放射化学工作,研制了用于引发原子弹链式核反应的中子源材料;1964年赴青海负责原子弹研制中的放射化学工作,对核爆炸进行监测;1978年回到北京,在核工业部军工局工作;1979年调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转向放射化学的基础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被遴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方定负责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中子源;参加创建了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并多次用于实践,如裂变燃耗的诊断方法等;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多价态裂变产物化学状态和自发裂变电荷分布的研究。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夏,王方定考取交通大学电信管理系 ;同年底,交通大学酝酿迁校去台湾,王方定返回四川,担任小学教员。
1950年,王方定考入重庆大学化工系。
1952年,王方定进入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学习。
1953年,王方定大学毕业后,经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接受了所内外的业务学习(至1955年)。
1959年2月,王方定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参加了二机部在北京虎坊桥工人文化宫召开的跃进献礼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中南海受到周总理接见。同年底,根据钱三强所长的建议,王方定和同事们花了约一个月时间建立了一座简易工棚作实验室,开始了提取钋的化学实验,接着又开展了氚和氢化铀的试制工作。
1964年,结束点火中子源的研制工作的王方定被派往九院,远赴青海负责原子弹研制中的放射化学工作,对核爆炸进行监测。1964年10月16日至1969年9月27日,王方定参加了十次核爆放射化学分析测定工作,用放射化学方法研究了核爆炸的残留物,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等核试验进行了放射化学诊断,参加创建了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
1978年,王方定回到北京,在核工业部军工局工作。
1979年,调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转向放射化学的基础研究,指导自发裂变过程引起的化学反应及电荷分布研究,同时兼任核工业研究生部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至1997年,被遴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0年4月23日,出席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的北京大学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55周年庆典暨学科建设研讨会。
科研成就
主要研究方向
研制了用于引发原子弹链式核反应的中子源材料
1959年底,王方定和同事们开始了提取钋的化学实验,接着又开展了氚和氢化铀的试制工作。根据中子核反应的原理,通过其他途径制造中子源的研究工作也一个个紧跟着提上日程。最后归纳为三条研制路线,分别代号为:9501、9502和9503。为了加强力量、加快速度,王方定小组只做9501项目。9501项目包括轻核素制备、化合物制备、化学组成鉴定、物理状态鉴定、操作条件的建立等工作。他们设计制造了专用的密封室、气体净化循环使用系统及气体分析方法。经过大量试验后,于1961年7月合成了所需材料。该项目投产的9501材料用于点火中子源获得成功,被多次用作核弹的核点火部件。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原子弹的突破及武器化”项目中,王方定因是该部件的主要参加者,被列入该奖的光荣册。与该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获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
参加创建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
王方定和同事们陆续成功地进行了中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第一颗装有热核材料的加强型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原理实验等多次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提交了放化诊断报告。建立了多种分析方案,测回收系数、测当量、测中子、测气体等,以适应单一原子弹、不同裂变材料原子弹、加强型原子弹、氢弹原理、及全当量氢弹等试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