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英雄模范 > 正文
学习园地
  •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陈芳允院士简介
  • 时间:2025-04-05 11:40:30        编辑:陈心正        点击量:1116次
  •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浙江台州黄岩人,九三学社社员,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促成了中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主要贡献

    卫星控制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当时,卫星测量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到底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中国还没有经验。为此,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反复论证。陈芳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经过他与其他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分别在新化、南宁、昆明、海南设立了四个多普勒测量站。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不仅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而且为中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后,陈芳允参加了中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那时正值“文革”时期,陈芳允被下放到陕南一工厂进行“锻炼”“改造”,在此期间,陈芳允设计完成了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为中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频率分配技术

    1977年,中国建造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由于船上多种测量、通信设备,光天线就有54部,各种设备间电磁干扰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陈芳允利用频率分配的方法,解决测量船上众多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使各种设备得以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成功地解决了“远望号”船电磁兼容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并在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首次得到验证。

    微波统一系统

    1970年4月,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后不久便提出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计划。当年年底和1971年年初,陈芳允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计算,提出了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来作为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保持时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而不必将它们分为独立的系统以完成各自的功能。统一系统大大节省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特别是星上天线的数目,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地面设备的规模和投资。类似的微波统一系统曾成功地应用于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的测控,但陈芳允提出的系统并非阿波罗系统的翻版,而是适用于同步和中低轨道卫星的、各项功能更加合理安排,可以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的系统。他的建议得到了卫星测控部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的批准和支持。后来他和测量通信总体所的人员与航天部空间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密切合作,进一步精心设计,使这一系统更为完善。他们对设备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协调了卫星应答机和地面系统之间以及地面各分系统之间的关系。两套微波统一系统在80年代初期制成后被安装在陕西的渭南和福建的沙县,它们对1984年和以后中国通信卫星的发射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双星定位系统

    1983年,陈芳允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这一系统称为“双星定位系统”。这个系统由两颗在经度上相差一定距离(角度)的同步定点卫星,一个运行控制主地面站和若干个地面用户站组成。主地面站发信号经过两颗同步定点卫星到用户站;用户站接收到主地面站发来的信号后,即作出回答,回答信号经过这两颗卫星返回到主地面站。主站—两颗卫星—用户站之间的信号往返,可以测定用户站的位置。然后,主地面站把用户站的位置信息经过卫星通知用户站。这就是定位过程。主地面站和用户站之间还可以互通简短的电报。

    2000年10月随着2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了。是继美国第一个拥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苏联第二个拥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美国GPS系统历时16年,耗资120亿美元,由24颗卫星组网,而中国的北斗系统只由两颗卫星组成,在经济上更划算,而且中国的北斗系统某些功能超过美国的GPS,北斗系统它同时具备定位与通讯功能,不需要其他通讯系统支持。

    “863”计划

    1986年3月,陈芳允与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讨、论证,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拨款100亿元,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人物荣誉

    提出并于1980年参与完成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中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8年因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荣获国防科工委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

    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大珩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芳允兼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被聘任为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

    陈芳允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的理事。


  • 上一篇:毛岸英烈士在当年第一个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 下一篇:【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赵九章院士简介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中国教育部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