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赵九章(1907—1968),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1907年10月生于河南开封,祖籍浙江湖州。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4年、1947年先后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所长门195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领导全所在地球物理各学科领域进行开 。
1918年-1921年,河南省开封市北仓小学读书。1922年(民国十一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留欧美预备学校(即河南大学前身)。1923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升格为河南中州大学,赵九章转入中州大学预科学习。1926年(民国十五年),以突出成绩考入浙江工专(浙江大学工学部前身)。1929年(民国十八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并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报考第二届公费留学生,成功考取庚款出国留学生。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7月,进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博士,师从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经竺可桢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4年5月,赵九章率先将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开展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研究,开创了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先河。1944年—1949年兼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气象系教授,讲授动力气象学。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地学部,后为地学部)
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1959年4月16日,赵九章出席毛泽东召集的第16次最高国务会议。1958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581组下设技术组,由赵九章主持。1962年,赵九章先生在科大一次教学座谈会上指出,专业课程要把基本的东西先讲好。1963年5月31日,赵九章建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内试办研究生班。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赵九章被任命为院长,他除了抓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外,还注意到中国卫星型号发展问题。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召开卫星系列规划设想讨论会,赵九章在会上报告对中国卫星系列规划设想。1968年,春节刚过,赵九章就被押送到北京郊区的红卫大队劳动改造。1968年10月26日,因不堪红卫兵的迫害,自杀身亡。
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中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赵九章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中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是赵九章培养的第一个研究生。
荣誉表彰
1999.9.18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追授)
1955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赵九章一直在筹划研制卫星的方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651”任务组,此时的核心,一是轨道攻关,他与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关肇直研究卫星轨道攻关问题,这关系到测轨定轨手段、地面跟踪台站布局等重大问题,经过努力,都一一得到解决。第二个就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本体方案,大家提出叫“东方红一号”,为直径一米的近球形七十二面体。之所以选取这个形状,除结构上的考虑外,是便于贴布太阳能电池片并使其在任何姿态下输出的能源较为均匀,同时又利于根据其轨道变化更精确地推算高层大气密度。“651”卫星方案论证会开了42天,对涉及“东方红一号”总体和卫星本体的多个问题都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最后归结的目标是1970年发射,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东方红一号”的命名、结构外形、主要指标以及播放《东方红》音乐等都得到了大会的肯定,会议取得很大成功。在此基础上,中科院卫星设计研究院成立,赵九章任院长,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然而,历史在这一刻留下了巨大的遗憾。1968年,赵九章去世。周恩来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禁潸然泪下。在接替者经过攻坚克难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举国上下欢欣鼓舞。这一年,赵九章虽已离开人世,未能亲眼见证,但那划破清冷夜空的火箭和卫星,已带着他毕生夙愿,一飞冲天,永载史册。
赵九章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同时对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的制定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国的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工程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沿着当初的规划一步步前进着。
历史没有忘记他,祖国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1997年,赵九章诞辰90周年之际,在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的联名倡导下,赵九章铜像铸造完成。1999年9月,赵九章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7年赵九章诞辰100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781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赵九章星”,愿他如那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一样,遨游于浩瀚的宇宙。他的卓越功绩永载史册,永远值得每一个国人去缅怀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