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笔下的最美劳动者
时间:2023-05-08 07:15:52 编辑:宗皓 点击量:1515次
有人说中国历史不过是帝王家谱,此说有其道理,正史中很少书写劳动者。不过文史不分家,古代有众多书写劳动者的文学作品。儒家有“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传统,宋朝士大夫认为劳动者没有话语权,他们有责任替劳动者代言,宋朝诗词中赞美、同情、记述普通劳动者悲欢的作品很多。我从中挑选四首,代表农、工、商、女性劳动者的诗作。
《插秧歌》 南宋 刘学箕
农夫戢戢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躅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
蹲身擘丛种入土,不问朝昏与亭午。肌肤剥裂肉起皮,烈日才阴又风雨。
秋收幸值岁稍丰,谷贱无钱私债重。连忙变转了官赋,霜雪冻饿愁穷冬。
吁嗟四民天地间,服田力穑良独艰。寄言安坐西方辈,汝饱不惭吾厚颜。
刘学箕出生于名门世家,祖父刘子翚是“武夷三先生”之一,朱熹曾拜刘子翚为师。刘学箕生活于宋孝宗至宋理宗时代,“浮利虚名,算来何用,蜗角蝇头。笑劳生一梦”他看透功名利禄的虚幻,终身未考科举做官,隐居于福建武夷山。他喜欢旅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湖北、四川、浙江等地。他文化造诣深厚,遍读经史诸子百家之书,精通琴棋书画。
刘学箕生活条件优越,但他没有忘记劳动者的艰辛。《插秧歌》描写农民从移水稻秧苗、挑秧苗、插秧苗的场景,画面感十足。刘学箕赞颂农民不辞辛劳,为农民生活不易感同身受!这首诗与白居易的风格近似,语言通俗易懂。
农民凌晨一点就开始移水稻秧苗,一直忙到早晨,才能回家吃一点饭。农民还要把水稻秧苗挑到稻田上,累得大汗淋漓。太阳晒得农民皮肤裂开起皮了,但农民不辞辛劳,还要顶着烈日栽下秧苗。好不容易秋天丰收了,稻子不值钱,大部分都用于还债、交给国家了。农民一家又饿又冷,不知道如何熬过冬天。“吁嗟四民天地间,服田力穑良独艰。寄言安坐西方辈,汝饱不惭吾厚颜。”刘学箕替农民发出呐喊,你们这些做官的丰衣足食,不体谅农民的艰辛心中难道不惭愧吗?
《养蚕行》 南宋 姚寅
南村老婆头欲雪,晓傍墙阴采桑叶。我行其野偶见之,试问春蚕何日结。
老婆敛手复低眉,未足四眠那知得。自从纸上扫青子,朝夕喂饲如婴儿。
只今上筐十日许,食叶如风响如雨。夜深人静不敢眠,自绕床头逐饥鼠。
又闻野祟能相侵,典衣买纸烧蚕神。一家心在阴雨里,只恐叶湿缲难匀。
明朝满簇收银茧,轧轧车声快如剪。小姑促汤娘剥纰,嬉嬉始觉双眉展。
缲成白雪不敢闲,锦上织成双凤团。天寒尺寸不得著,尽与乃翁输县官。
君不见长安女儿嫩如水,十指不动衣罗绮。我曹辛苦徒尔耳,依旧绩麻冬日里。
姚寅是南宋人,靠写诗谋生,与底层百姓多有接触。这首诗赞颂宋朝女性劳动者的不易,描写她们采桑、养蚕、结茧、缫丝、织布的全过程。“未足四眠那知得,朝夕喂饲如婴儿”养蚕整个过程很辛苦,养蚕女不分昼夜都要喂食桑叶。蚕结茧需要经四次眠,大约四十天左右才能结茧。第一眠前要九天,每天要喂桑叶五次,第二眠要七天,每天要喂养桑叶六次,第三眠又经过七天,第四眠还要七天时间。
“一家心在阴雨里,只恐叶湿缲难匀”描写养蚕女提心吊胆,怕蚕出问题前功尽弃。“小姑促汤娘剥纰”缫丝过程中需要煮开水,终于收获了这时候养蚕女才高兴起来。“天寒尺寸不得著,尽与乃翁输县官。君不见长安女儿嫩如水,十指不动衣罗绮。我曹辛苦徒尔耳,依旧绩麻冬日里”养蚕女忙碌这么久,大部分都用于交国家赋税,富贵人家不用劳动却能穿着绫罗绸缎,劳动者却只能穿着麻布衣服。诗人用劳动者和富人生活的强烈对比,表达对劳动者境遇的同情。
《赠潘谷》 苏轼
潘郎晓踏河阳春,明珠白璧惊市人。那知望拜马蹄下,胸中一斛泥与尘。
何似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世人重耳轻目前,区区张李争媸妍。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这是苏轼写给北宋制墨名家潘谷的诗作,墨是文房四宝之一,文人士大夫写书法、作画都离不开墨。潘谷制造的墨香气扑鼻,即使墨使用完,仍然香气不散。而且价格便宜,每个不过一百文钱,广受士大夫喜爱。潘谷爱喝酒,后来不幸醉酒掉入井中去世。
“明珠白璧惊市人”潘谷制造的墨,购买者爱如珍宝。“胸中一斛泥与尘。布衫漆黑手如龟”描写工匠工作的不易,宋朝的墨需要建造窑,把松木、煤烧成灰再制造墨。这份工作又脏又累,工匠的衣服让烟熏的漆黑,手也干裂严重。“未害冰壶贮秋月。”苏轼赞美工匠潘谷,虽然外表脏,内心却像冰壶秋月一样品德高尚。苏轼把工匠潘谷比作李白,称之为“画墨仙”“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可说是工匠的颂歌!
《老樵》 吕南公
何山老翁鬓垂雪,担负樵苏清晓发。城门在望来路长,樵重身羸如疲鳌。
皮枯亦复汗淋沥,步强遥闻气呜咽。同行壮俊常后追,体倦心烦未容歇。
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刻才蒙酬与半。
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
吕南公是北宋文学家,号灌园,生活于宋仁宗至宋哲宗时代。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后来成为隐士。中书舍人曾肇称赞他安贫乐道,推荐他为官,可惜他不久去世。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很喜欢他的文章。吕南公与下层劳动者多有接触,他有一些反应劳动者疾苦的诗作。
《老樵》的现实主义风格很像白居易《卖炭翁》,描写了小商贩艰难做生意谋生的场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樵夫,天不亮就出发进城卖柴。樵夫已经年老体衰,一路上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遇到一位少年买家傲慢的呼唤樵夫,樵夫与少年讨价还价半天,少年只愿意出市价的一半买柴。樵夫的妻子生病,家中等着用钱治病吃饭,樵夫无奈只好答应。 吕南公这首诗描写细致,道尽小商贩的辛酸苦楚。
程颐说:“农民冒着严寒酷暑种田,人们才有了粮食吃,手工匠人制造出各种器物,人们才可以使用这些器物。”劳动者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虽然在正史中难觅劳动者踪影,但从宋朝文人的诗作中,仿佛能看到劳动者为了生活辛勤工作的场景,劳动者的身影通过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身居高位者应时时引以为戒。向这些无名、或者有名的劳动者致敬!